【阅读分享】任景业|分科之下,何以“跨学科”?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06-20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视角表述了“跨学科”的实施要求、教学建议以及评价建议等。那么,既然分科继续存在,为什么还要跨学科呢?


“分科”是学习和研究的必然

(一)人的能力局限性和面对的世界复杂性需要“分科”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群聚合作才能生存;人的感官带有局限,需要分享智慧才能发展。[1]事物的属性有多个方面,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所有方面,必须分学科学习和研究,必须分工、合作、分享。为了应对世界复杂性与人类能力局限性的矛盾,人类进化出了不同的兴趣智能,以便使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特长,去关注、研究世界的不同方面。正如美国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所言:“如果身处于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驾驶舱内,我不会惊讶和困惑于自己的无能为力。[2]因为我们无力熟知身边的一切。从这个角度看,分科以后还会存在,并且还会越分越细。


    (二)科学的创新需要“分科”

    分科是人们分工的结果,这种分工会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可以更有力地促进创造性成果的产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便详细论述了分工的作用:分工能让人更好地专注,而专注则能提高效益。[3]经过近25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分工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当前,高科技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专门的科学与科技研究人员取得的。没有现代的分科教育与研究,我们无法想象当下的高科技生活水平。


    “跨学科”是自然的本性

    (一)情景是跨学科的,人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跨学科的

    四岁的孩子拿着爸爸买的小鱼网,要看有关鱼网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孩子提了一些问题:“他们(捕鱼的人)是怎么知道这儿有鱼的?”“他们的鱼网好大,是怎么网住鱼的?”“他们穿的衣服是可以泡水的吗?”“他们要这么多鱼干什么?”“这条鱼有那人的胳膊大,这么大的鱼要长多久?”……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想的是怎样把这个情境改造成数学题目:(1)他们(捕鱼的人)一共捕了多少条鱼?(2)他们三个人分,每人可以分几条鱼?(3)根据这条小船的吃水深度,这些鱼大约有多少千克?(4)如果每千克卖18,一共能卖多少钱?


    这些像模像样的数学问题显然与孩子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有极大的区别的。至于孩子关心的这些问题究竟属于哪个学科,可能我们划分时都要费一些思量。孩子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单独学习某一种学科知识,而是为了解这个现实世界,了解与他手中的小鱼网相关的信息。


    情境本身是综合的,是不分学科的(某种意义上,跨学科和综合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人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不分学科的。人们面对一个事实或现象,所关注的点是不同的。而关注的点与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这个人的经历、兴趣、经验及当下的心境相关。跨学科并不是人为的强制要求,而是情境本身与人们关注的问题具有的天然特征。


    (二)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人们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共同围剿”

    生活中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是限于单一学科的单兵种作战,而是需要多学科的多兵团围剿。比如,一位学生是帆船爱好者,有一次参加比赛遇到了险情,而急救艇只有两艘,且不容易确定遇险船只的位置。于是,她萌生了设计帆船急救系统的想法。设计一个帆船急救系统,需要测量学的知识,能够及时测量出帆船倾斜的角度;需要地理学的知识,能够随时测量并报告出帆船所在的位置;需要电子学的知识,能够及时把信号发出;等等。显然,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人们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共同围剿


    “跨学科”是教育的需要

    (一)课程改革的要求由“综合”走向“跨学科”

    说到跨学科,我们不能不说一说综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但在当时提出的要求只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4]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视角表述了跨学科,使跨学科成为每一个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跨学科比原有的综合与实践,综合性更强。涉及面更广,要求更高。可见,“跨学科是时代的呼唤、课程改革的要求。

    图片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跨学科”

    分科是因为人本身的局限,但对于基础教育的对象来说却不能分科太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发展的走向是不确定的,需要打牢向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避免学科之间的简单化和专一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5]要着眼于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需要课程走向综合,走向跨学科”,走向跨领域


    (三)未来的人才需要“跨学科”

    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就说过:“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井底之蛙难成事,思维开阔当大任。在刘坚教授领导的团队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中,该研究团队分析了29个素养框架,汇总了两个维度共18项核心素养,给出了5C模型,5C模型又有16个二级维度。[6]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不是工业流水线上单一机械的执行者,而是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完整的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