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儿《痕 迹》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8-04-29
 

痕 迹

江苏省仪征中学 高二14班 高雅儿

    老宅的墙根上,总是斜斜地倚着一桩木头。

    却不似一般的木头桩子,她既全无扎手的刺,又鲜有锋利的裂纹,像是流水留下了最温柔的痕迹,圆滑的身躯,光泽的肌肤,都搽了油似的亮眼。她天性里不像柴火堆里的那些家伙般恃强凌弱,用锋利的木刺彰显蛮横,我独爱那桩木头的温厚纯良。

   是棒槌,流水独留给她一个深情的吻痕。

   多是那柳木的化身,温柔的水边立着更温柔的柳树,不似塞北胡杨的高大挺直,却独有一份温润的阴柔之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一次叹服于先人惊人的感悟力, 不错的,这绿丝绦的纷纷扬扬的确能创设一份漂泊的意境,然而更令我叹服的还是劳动人民一双慧眼,不必让她老朽成泥,既然天赋“依依”的性情,就让你斜斜倒下时,依依在妇女的手掌中吧。撞击流水,饱含深情,圆润了锋芒,也润泽乡民那一件布衣与一段生活。

   犹记得年幼时,被领着同大人一道在河边濯洗衣物,幼时最爱捧着这棒槌,贴近心房,能瞬间冰释苦热的夏,隐隐地,还渗出些水珠,挂在脖颈上,滑滑地明亮着,印出一道好看的水痕。于是脚步更加轻盈,脚下的泥土地被踏得格外芳香。

    遂至河边,看祖母蹲在石阶上,衣物铺在石上,皂角轻轻敲破,用棒槌淋上流水便开始敲打。一上一下,发出清越之声,棒槌落下,不倚不斜地,与那衣物相遇,她们彼此互换了心跳,痕迹也不知不觉地落入对方的皮囊。你多了一份柔情,我少了一份污浊,“啪嗒,啪嗒……”有节奏的声响扬起,这慢慢节奏的场景竟引我念起千百年前的这条河,虽然从未经历, 一切却分明就在眼前。

    那该是多晴好的一个午后,各家各户的女人都各抱一个木桶,盛满了污浊的布衫,甚至和那等待洗濯的生活,她们不管不顾, 一齐麻利儿地蹲在石阶上,用手中的棒槌一声声地拍打,细小的白沫翻起,如生活中细小微小的愁绪,拍打,消散,再拍打,再消散,几日以来男主人沾染的酒气铜臭拍出了,不留痕迹,女主人辛劳的汗水与疼痛的病灶拍出了,不留痕迹。孩子们的泪水拍出了,留下的仅是欢声笑语。她们的身影映在水中,漂洗了岸上的生活,亦淘洗了更深处水底的那颗心。这该是那时最美的河流了,每一寸河面,每一道波纹,都拍出了神韵,污浊留给水吧,它能洗白了这一切。

   那干爽的衣物斜斜地躺着。

   不经意间,风和着水汽与那野花野草,灿烂夕阳一齐攀入每一张布的每一条经纬线中,濯清了污浊,留下了造物者无言的痕迹。

   抬眼望那天际,似乎也更晶莹,远眺那绵亘青山,似乎也更加坚挺,而那水边少妇,更是褪去了愁容,被轻松地唤醒了笑靥。

   棒槌这神秘的物件,真像诗人说的一样,是河流的尤物啊,声声敲击后, 一切都留下了最美的痕迹。

    千年后的现在,河流不复往昔的清澈,也鲜有一寸波纹能激起心的涟漪。但我仍愿携一把棒槌,在那晴好的午后,拖着我负重的岁月和起皱的记忆去到水边。洗濯俗世的污浊,敲打出生命来过的痕迹。

   【简评】本文构思精巧,以物件“棒槌”为线,记述自己记忆里的平和清新的慢生活,追念祖母为代表的女性,化虚为实,由小见大,丰富深化“痕迹”的意蕴。作者信手拈来,融合 “柳树”“流水”“乡民”“夕阳”“青山” 等诗歌意象,营造淡然悠远意境,笔墨细腻,文采斐然。(指导老师:卞文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