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分享】好课功夫在课前——聊聊备课那些事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04-26
 

                                01备课前先读点东西

    备课前我喜欢先读书看报,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一小段文章,或者一篇杂文、诗歌、散文。有时身边没新的东西可读,就读自己写的读书笔记,现在手机上网方便了,有时还会看一点自己收藏的文章,阅读时间不长,但已养成习惯,就这样阅读、思考,然后再翻开教材开始备课。

    也许你会说:看其它的书报,有时间备课吗?我会说:有啊,看其它的书报这也是备课!备的是思想与理念的课,只有思想与理念领先,行为才能跟随。

    备课如果只是阅读教材,写写教学程序,备注教学重难点,标记教材内容或课时安排,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备课,真正好的备课我认为是先阅读和思考,然后把阅读和思考后的所得,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和教师自己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对话,想想下节课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可以从哪些方面做、用什么方式做,然后才是深思熟虑后的文字记录,即所谓的“备课”。

    课前读书,哪怕读一段、一个章节都行,读出心得,读出与教育教学有关联的结合点,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读出与下一节课相连接的点,然后再去思考这节课具体怎么上,这时,你关注的一定不仅仅是教材本身,你会站得更高,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背后的理念会更有说服力,你的“教”也会更自信。

    课前读书也是一种智慧,读得好才会有启发,有顿悟。读蕴藏教育教学新信息与新理念的书、读开阔教育视野的书,把握好读书的度。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书是会带走一个人的灵魂的,在学校,在上班时间,特别是在上课前,那就适得其反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前阅读,只是拓展教师备课思维的一种方式,课前短时阅读能让教师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让教师的思维不局限在教材范围、局部的知识范围,会让教与学更具灵性。

                                02让演唱、演奏、聆听代替备课那支笔

    音乐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不管舒缓与紧张、悠扬与激昂都能震撼我们的心灵,可为什么我们的音乐课很多时候却并不受学生喜欢?我们也常为下一节又是音乐课而犯愁?

音乐虽具有感染力,可很多时候,教师自己都没有进入音乐,没有受到感染,内心都还麻木,无动于衷,带进课堂的音乐又怎会打动学生?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要让自己首先走进音乐。特别是欣赏课,如果教师的心中没有音乐,教学时需要盯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是非常不喜欢的。当你脱离教材富有感情地为学生范唱,当你随口哼唱出音乐的主题旋律,或在钢琴上娴熟流畅地弹(奏)出乐曲,你会发现,学生眼里流露的是欣赏、欢喜、甚至崇拜。自然,便是要学的欲望,他们会从心里走近你,十分愉悦地走进音乐。

     因此,音乐教师备课,请先放下你手中的笔,到音乐教室去,去聆听音乐、去演奏乐器、去用身体动作体验、去放声(或轻声)歌唱……千万别坐在办公室一支笔一本教参便完成备课任务。

音乐教师备课的关键一定要在聆听、演唱、实践体验上下功夫,要通过反复演唱或聆听,让音乐先在自己心中丰满起来,让自己感动。这些感动有时来自于一个乐句的强弱变化;一段旋律的起伏;一个音符长短的改变。哪怕是你最熟悉的音乐,在反复吟唱与听辨中,你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会有一句、一段音乐不知不觉感动你。把最感动你的那部分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紧紧围绕层层展开,你会发现,原来教与学是如此幸福和快乐。

     备课时多唱唱歌曲,多听听乐曲,实践一下自己编创的节奏或游戏活动,你是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的,这些新发现,便是开启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记得一次上《迷人的火塘》一课,合唱教学显得十分困难,特别是最后两小节的合唱,学生总唱不到和谐的音律节点上。于是,课后再次反复唱歌词、唱旋律,反复体验歌曲到底难在哪。就在自己的反复演唱中,发现问题所在了。歌曲中最后两乐句音高完全相同,演唱起来感觉也差不多,但节奏的强弱与前后进入的时间却是有小小差异的,正因这小小差异,声部间的强弱便有了变化,于是,在新歌教学前先提出这个难点让学生来比较演唱,然后再完整唱作品,通过细微的处理,教学轻松了许多。

课堂教学是否有趣且高效,学生是否乐学,与教学突破口找得是否准有很大关系,因此备课时多唱唱歌曲,多听听旋律,会更容易找到教与学的切入口。



                                03用心品读教材

     备课包括的内容是宽泛的,比如收集信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法等,最后才是形成教案(即落笔成文),这几个方面如果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只有写的教案是显性的备课,其它方面其实都是隐性的,但显性的备课如果离开了隐性备课的支撑,写出的教案以及所上的课一定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那就说说一次与钻研教材不足有关的故事吧。

     《大鹿》这首歌曲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内容,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有两个理由:一是歌曲好听,学生可能会喜欢;二是可以在学生会唱后加上一些表演形式,如大鹿小兔的对唱,再自制个小房子让小兔与大鹿进行互动,如学生可以到小房子里扮大鹿,小兔也可以找到躲藏的目标等,这样一来,课堂就热闹了,效果一定会不错。

     还记得那时的情景,热闹倒是真的热闹了,学生争先恐后到房子里扮大鹿,在外的小兔也很激动,整节课可谓十分热闹,歌声也很响亮,参与面绝对是全部,并且课堂上学生完全热情高涨,因为孩子喜欢玩嘛,学生就这样因角色变换在道具房子里进进出出,好一派欢快的景象。

    那时学校就我一个音乐老师,课后请听课老师提提建议,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错呀,你看学生多喜欢,学生的声音多洪亮,参与面多广!

    可到了夜晚,静静躺在床上却怎样也睡不着,不是因为老师的夸奖,而是隐隐感觉到哪里不对劲,比如:学生的歌声虽然响亮,可为什么不好听,并且音还不准。虽然学生都参与进去了,可那些游戏与音乐又有多大关系呢?如果说学习音乐,特别是学唱一首歌曲学生只能粗略地会唱,一节课只是学生欢喜热闹,算是好课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些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现在想来,其实问题就出在教师对教材品读的不足上。

    这的确是一首学生喜欢听也喜欢唱的一首歌曲,但要唱好这首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情节的表演上,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歌词节奏的变化所导致的情绪的变化,如大鹿站在房子里的平静,以及见到小兔匆匆而来的惊讶和勇敢、小兔被猎人追赶的着急与惊慌等,因情节的变化,其节奏也是有变化的,因此在演唱歌曲时,其力度、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就有可能不会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那么,就可想其演唱效果了。

    二是要把握住整首歌曲规整的节奏特点,如节奏“××  ×× | ×× ×|”在歌曲中的反复出现。仔细分析作品,你会发现这首歌曲很有意思,几个乐句的歌曲,其完全相同的节奏就出现了五次,十六分节奏×××在歌曲最后所呈现出的微妙变化也是很有特色。如果从节奏入手,避免脱离音乐特色的纯粹表演,关注音乐本身,抓住细节,教学一定更具音乐味。

    三是歌曲中几次出现的小二度、小三度音准问题也是这节课应该关注的。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唱好小二度、小三度的音还真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让学生唱准,这就需要教师动动脑了,方法是多样的,如何设计学生乐学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应思考的问题。有了这样的分析,教师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学就不会停留在肤浅的表演上,深入进去,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便会准确,动听的歌声才会涓涓流出。

     常看到音乐老师为学生歌声不动听而气馁,甚至大动干戈拍得钢琴啪啪响,高声训斥学生不懂情感,或者“和颜悦色”地诱导着:“你们要有感情啊,要带着表情演唱,看谁是带着表情歌唱的……”不管老师怎样施压、怎样训斥、怎样用语言“引诱”,学生的歌声仍那样平淡,那样没有韵味。为什么?因为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住教材,抓不住教学重难点,对教材理解不到位,自然会偏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没有紧扣音乐学科特色的教法,学生怎会有真情的涌动?没有真情,何来动听的歌声?

     学生的有口无心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歌声动听,但如果课前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课堂上自然不会有恰当准确的的引导,学生走不进歌曲意境,歌声自然会失去色彩。因为无理解的不断反复唱,只会增加审美疲劳,不着音乐边际的游戏活动,只能徒增课堂的浮躁。



                                04汲取集体备课的智慧

     备课如果能变成集体的事,变成大家共享共鸣的事,一定会更具智慧的魔力。

关于备课组活动,有音乐老师常感无奈,认为有其形式无其质量,没多大意思,完全可以取消。究其缘由,说是音乐教师教学的年段不同,因此不可能有共同探讨的话题,怎么去研究教材嘛,完全是走形式,如果可以,是否省去?

     也难怪,音乐老师们不像语数教师一样能拿着同样的教材,翻开同样的课,研究同样的内容,因为一般学校的音乐课为了音乐教师便于备课,或者其它考虑,基本是按年级分配的,一个音乐教师担任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因此,备课组活动时间如果研究教材,因为不是自己现任教的内容,积极主动性难免会不高,如果不研究教材,又难得深入进去。

    要解决大家能共同来研究同一课题同一教材的问题,有一个办法是可以用的,那就是学校在安排课时每个年级安排2—3个音乐教师共同担任,不要一个年级一个老师担任,这样音乐教师们便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具体运用教材的问题了,但如果仅仅是为了便于教材的研究做这样调整,倒也觉得没多大价值。

    其实要做好备课活动,还是有很多思路可探索的。

    一是做主题式分享,刺激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研究。备课组在期初提出主题分享具体内容。内容根据各年级具体情况确定,也可根据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确定。确定了分享主题相当于确定了研究课题,比如,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课堂规则,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任教一年级的老师备课组活动时间的主题分享话题就可以确定为“如何建立音乐课堂教学规则”;进入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于是,课堂上的学生们开始不愿主动交流和用身体参与,于是,六年级音乐教师的主题分享话题就可以确定为“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乐于表达”等。如果整个学校的音乐课过于沉寂,教学还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现状,那就可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策略了,具体方法太多,不便一一例举。分享主题确立,老师们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有了实践与探索,备课组活动时的分享也就不会偏离主题,也就有话可说了。

    二是研究具体课例,实现举一反三。备课组活动绝不能只是侃侃而谈的语言交流,更多应指向具体的操练。除了交流各自实践的做法,分享各自的收获与遗憾,还应就具体的课例进行研究,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一首欣赏曲大家一起来聆听,一首歌曲大家一起来演唱,在反复演唱或聆听中思考如果自己就是学生,会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会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最易学会的是哪部分?比较难的又是哪个地方?根据教材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等等。然后各自发表意见,触动全体教师积极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举一反三,把学到的分析教材方法、教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三是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每位教师都是一份独有的资源宝库,他们因各自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接触到的资源不同因而各有千秋,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接触新鲜事物敏锐,特别是对国内外流行音乐的了解与接触更胜于年长一些的教师,当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备课组活动时间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备课组活动也是难能可贵的资源共享。当然,共享资源不是凭空而谈,而是不仅谈,还要提供自己了解的具体资源,比如自己喜欢或了解的教学(讲座)视频、音乐,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其它视频等。这就要靠备课组长的智慧了,比如可以有目的地安排教师收集素材,布置教师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提供两个以上自己觉得满意的视频或其它可视资源,教师分享时要介绍为什么提供,它的可借鉴价值在哪里等。因为要提供分享的资源,音乐教师们自然要去学习关注,要去甄别选择,这样的活动其实已是一种学习了。

   四是观课议课,比较提升。所有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才是具体的。因此,备课组活动还可以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比如,选择一节大家认为比较难上的课,开展一次同课异构,在操作形式上可以是人人上课的方式,也可以是说课的方式,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同一首完整的歌曲或乐曲,还可以选择一首歌、乐曲中的一个乐句、一段旋律来进行教学实践。大家来议,大家来说,听他人的建议,说自己的所思,对教师课堂的成长自然也是一种推动。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

   因此,音乐备课组活动还是不省的好,不但不省,还要保证,大家在一起研讨,总会碰撞出一些智慧的火花,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起研究,总比一个人思考的好。

   不得不说的是,学校备课组活动质量的高低与备课组长也是息息相关的,组长是组内的领头人,他的教育思想、工作态度、信息来源、奉献精神、课堂教学质量等直接影响组内教师的成长,因此,选好组长,培养好组长,给予组长更多学习、锻炼、提升的平台也是很重要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