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正《断想》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8-04-29
 

断想

高三(1)班   李文正

    如果将“大兴土木”和“亡国”作为关键词在各大搜索引擎上搜索,那么阿房宫必然榜上有名。然而在它之前300多年,也有一座宫殿,有着与阿房宫相似的命运。

    它,就是章华台。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屈子笔下的龙宫以它为原型;“竭四海之珍妙兮,尽生人之秘玩。”边让的《章华台赋》也只能揭开“千古第一台”昔日奢华的冰山一角。只可惜随着楚国的式微,“吴师入郢”和“秦王扫六合”踏碎了原本宁静的江南之梦,那对于阿房宫而言只是后人附会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也最终灰飞烟灭,只留下一座巨大的遗址,咀嚼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的过眼云烟。

    后世以章华台、阿房宫为题材的怀古诗文不胜枚举,但那些将矛头对准大兴土木的统治者的文人似乎忽略了另一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似乎落在了这些建筑工程的用途上——那些造福人民的“大兴土木”,比如长城、大运河,已经迁都后又逐步扩建的北京城,即使在当时不能被人们认清其价值,但最终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得到建造它们的广大人民的认可:无论是“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还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都是这个道理。而那些为了统治者享乐而兴建的亭台楼阁,既不能像长城那样用来抵御侵略,也不能像运河那样沟通南北,更不能当饭吃,最后被抛弃,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也就是说,如果这项工程最后真的能够造福于民,即使在当时“穷木土之技……举国留之,数年乃成”,也最终会得到人民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出自内心地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帝王的私产;否则,就会像圆明园那样,即使被焚毁了,也没有百姓把这当成自己多大的损失,至于偷采石料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至于像阜阳、九江等地模仿白宫、耗资数千万建造的政府办公大楼,则更是既可笑又可恨了。

    所以说,事不在大,可畏唯人。真正英明的统治者不可能在任上不搞工程建设,但如果真的有所建设,也是“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却能收到百世之效,从而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如此,就是最好的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