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分享】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3种学生观:具体、真实、成长。 |
|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04-21 |
|
教师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审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所以学生观的背后是教师对于未来社会的认识和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它既是每位教师教育实践的起点,也是把人作为目的的教育追求。
“具体的学生”
,即以差异化标准和个性化眼光来审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
“真实的学生”
,即以包容的心态和专业素养接纳学生的全部,在此基础上研判和帮助每一位学生;
“成长的学生”
,即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性。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须关注到具体的培育对象。
从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开始,我国传统教育便有了统一性与个别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当代语境中,教师的教育思考点和教学设计的基准点主要还是着眼于多
数学生或平均水平的学生,这也是班级授课的基本做法。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仅限于此远远不够。即使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时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如果一位教师心中只有“抽象的学生”,真正的教育可能还没有发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成长个体,他们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不一样”是有价值的。在更多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不一定是“差距”。
珍视“差异”,因材施教,会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强化“差距”,却常常让学生忽略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卑微地匍匐在同一个标准之下。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策略,就是教育者手中要多拿几把尺子,充分尊重成长的“差异化”,鼓励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
无论是校园里的评优评先,还是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尽可能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如“校园吉尼斯”“家务小能手”“学习金思维”……
还可以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研发多层级的学习评价量规,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确定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意义。
真实体现在学生身上,是可以释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他们不只有一般教师喜欢的优秀、积极、听话,也可能有人们通常不太接受的调皮、暴躁甚至恶搞;他们有精益求精的状态,也有畏葸不前的表现。
真实的教育价值在于其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客观的研究资源——积极向上背后的动力机制值得研究,而出现消极沮丧情绪的原因也值得挖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