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之器
高二(1)班 王璇
一弯钓竿,一支直钩,一位古稀老者,起于湖畔,惊于乱世,撼动一代周朝百年基运,千年回响。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忽视那支小小鱼竿的耀眼光芒。一支钓竿,搅动西岐湖水涟漪滟滟,回波泛泛;一支钓竿,扰乱偏远农乡风起云涌,密云不雨;一支钓竿,衬得白发老者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一支钓竿,引得人君欣然回首,终得良臣……若无偃月青龙刀,怎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若无紫电青霜剑,怎得王朝交替,世道轮转?若无小小木竹杆,怎有姜太公起于草莽,掀起惊浪?
钓竿,即器也,器能助人成事,成就匠心。
然,器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吗?我以为,外在之器终为辅,内心之“器”当先行。
姜太公为吸引文王注意,可谓做足了功课。他了解文王不泥尘俗,好新奇之物,比如“八卦”就是文王发明的,而且西岐老百姓特别“八卦”。于是老人家不远万里,千里迢迢赶至西岐,准确抓住地利这一优势条件。百姓爱凑热闹,那便投其所好,姜老“无饵直钩,背水而钓”,还喃喃唸叨:“王侯将相,愿者上钩。”成功借助舆论,不发一语却有万千人帮其宣传;不动声色自隐筹策于静默之中。这时钓竿只是导火线,推动事态涌动的,是姜太公的计谋远见,是智慧之“器”。
不似阮籍的颓,米芾的癫,黄公望的痴,姜太公选择了更为冲淡平和的方式。钓鱼是他从容淡薄襟怀的集中体现。若人君目光短浅,错失良驹,又何以得信一国,共图霸业?姜老看似被动的等候,其实更是对文王的考验,颇有待价而沽的意味。他鄙弃为功名不顾原则的行径,厌恶为现实委屈理想的做法,“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超脱俗世的旷远之“器”。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无杂念,远离喧嚣;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洒脱豪迈,难抑热血;洪应明“去留无意,漫随天外卷云舒”,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岁月流转,恰是这些厚实伟岸的器度、操守,如一阵大风从时光上游呼啸而过,惊艳了生命的旷野。 姜太公之器,在鱼竿,“垂钓间,樯橹灰飞烟灭”;姜太公之器,远不止鱼竿。竹竿后,系着思想的深度与胸怀的傲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