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案例】赵檀木:为美好生活做准备,建构立体的生活化美育体系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12-30
 

美育案例 | 赵檀木:为美好生活做准备,建构立体的生活化美育体系



图片

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浸润学生心灵的教育,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一些学校的日常教育实践中,美育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在面对着高利害关系的考核、考试时,唯分数论容易独占鳌头。对美育的认知理解不到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家很容易将美育视为对学生音乐、美术等特长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源自生活、也应回归生活的本质。

美育的现实困境,触发了我们的思考。作为海口市基础教育的排头兵,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秉承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办学理念,我们深知,不能仅仅满足于成绩的领先,只有立足于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教育才真正符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课程+教学+活动+环境的生活化美育实施路径,初步构建了立体的生活化美育体系。


图片

立足课堂主阵地推进五育融合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从和以共进,美以致远的校训中凝练出了”“二字作为核心理念,并且以学校的文化符号——小飞鸽作为课程体系的形象代言。小飞鸽课程体系分为五大领域:和行美德、和思美智、和健美体、和赏美艺、和创美劳。这五大领域的课程从学生生活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有所偏重却并不相互割裂,以整体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

因此,在系统推进五大领域的课程时,学校着力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年级的拓展课程,与春同行课程就颇具代表性。该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观察春天,形成对于春天的创造性表达。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学生之间在互动、交流、分享基础上的共同成长,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教学的着眼点不单纯追求分数,更强调的培养。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美育理念为总领,实现五育融合。例如,以美育德,教师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医护工作者赶赴疫情灾区的事件引入美术课堂,将美术、德育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以智育美,在语文《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边读边演,切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认知,帮助感知表演带来的情境之美;以艺育美,琼剧是海南的地方戏曲,学校开设了琼剧课程,让学生在念唱的同时配合身段的表演,提升审美情趣;以劳育美,在道德与法治课《我们来整理》的教学中,教师由激发愿望到锻炼能力再落实到生活中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解美好的生活需要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思考劳动的美与价值。


图片

构建活动体系美育走向室外、走进生活

生活化美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内,学生的生活有大量的时间是在教室之外度过的,因此,美育的实施要走向教室外,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生活化美育的育人理念。

围绕学生们真实的生活,学校以月份为节点,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活动体系,如1月的书画之美,学生们读古诗、赏美文、写春联、画年画,3月的自然之美,学生们游春天、植树,6月的童年之美,学生们画童年、体验跳蚤市场的义卖活动。

以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为例,学校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买卖现场还原。除了物品价格是在课堂上可以被教授的,活动的其他方面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积累。特别是在售卖过程当中,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当找零的环节出现了失误时,学生们以诚信的美德实现了买卖的和谐,对学生来说是一堂源自生活的生动课堂。

学校注重系列活动的逻辑,活动的开展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二是贴近学生生活。系列活动跟随生活的脚步,贯穿了学生一年生活成长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保证了生活化美育系列活动的全程性。

同时,学校生活化美育系列活动还推动了美育的全面性、全员性。例如,11月开展的运动之美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二年级举行广播体操、武术健身操比赛活动,三、四、五年级进行足球联赛,六年级举行篮球比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集体荣誉起到了积极作用。又如走进春天,和美同行社会实践活动跨越6个年级,全员行动,不同年级选定不同的地点和项目,以多角度、多形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山川湖海,充分感受春天这本活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