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三模分析之小说阅读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5-09
 

阅卷题号: 12                   分析人:安宜高中   郭芳

抽样均分: 1.5       最高分  4        最低分    0    

1.原题再现:12.小说第⑥段在全文情节上有什么作用?(4分)

2.参考答案:12.(4分)①失去织布机,引出后文六机匠务农、做生意、闯关东等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②“分了家”既与上文“弟兄们一起过日子”照应,又与下文六机匠寄居在三机匠家呼应(2分);③“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为下文母亲去世后六机匠的悲痛和孤苦等情节作铺垫(1分)。

3.命题方向:小说中某一段落在情节中的作用。

4.问题分析:写套话没用,没紧扣情节的作用答题。

 

1

示例

 

 

示例②(截图)

 

 

答套话没用。

 

示例

 

就第二点得2分

2

示例

 

没抓住情节的作用答。

 

示例

 

没抓住情节的作用答

5.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

2 提高概括能力

3)加强书写

 

 

阅卷题号: 13                   分析人:宝应中学   李斯凤

抽样均分:3.69    最高分 5      最低分  0   

1.原题再现:

小说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2.参考答案:

5分)①看到六机匠往我家扛粮食,表现他身份低微;②听六机匠讲故事,表现他随和、有耐心、有一定见闻;③问六机匠不用亲手织的布做棉衣,表现他贫穷、生活艰辛;④重遇六机匠时的谈话,表现他自尊心强、处境艰难。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满分答案

    

 

3.命题方向: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4.问题分析:

1没有概括。

示例①(截图)

 

2)只概括,没有分析,更没有结合‘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等方面内容去分析人物。

示例(截图)

 

3)概括不准确

示例(截图)

   

4)不分点

   示例(截图)

 

5.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培养审题意识,如本题概括“六机匠的形象特征”,很多学生没能结合“‘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的内容;

2)注意答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层面去分析;

3)指导学生规学会概括和分析;

4)注意规范答题,答题要有条理,要学会分点。

 

 

 

阅卷题号: 14       分析人:  画川高中 顾德全      

抽样均分       最高分   6    最低分    0     

1. 原题再现:

小说叙述了六机匠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的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2. 参考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乐观生活态度的赞许;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对造成百姓痛苦的社会的愤慨。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3. 命题方向:分析作品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 ,未分析情感态度。

  

2)仅仅达情感态度,未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3)不能结合文本,罗列要点,写得太多。

 

4)虽然结合文本,不知道概括。

 

 

5)大多数同学能涉及两点,但是有个别答题点重复。

 

6)读懂文本,写得较好的。

 

 

5.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概括文本,规范答题。

如:  “六机匠----底层劳动人民”   不少学生这一步概括做不好。

(2) 文本解读要深入,问题解析要靠船下篙。

(3) 注意多角度探究,力争答题点不重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