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作文评分细则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5-09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测试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节奏,无处不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节奏。节奏体现理念,节奏反映时代,节奏蕴含规律。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材料的第一句话节奏,无处不在”揭示“节奏”的特点,任何时间(时代)、空间(地域范围)都有其节奏材料的第二句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节奏”强调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领域有其自身的节奏。材料的第三句话“节奏体现理念,节奏反映时代,节奏蕴含规律”阐述了节奏的内涵的相关要素,节奏表象的背后有其独特的理念,节奏与时代有密切关联,节奏有规律可循。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山川湖泊、草木旷野、月光星辰、日出日落、天光云影,其形、其色,参差交错,看似瞬息万变,其实有其自身特点,这是大自然的节奏。当今世界时空已大大压缩,科技带来新速度,火车飞驰,手机更新,信息“爆炸”……整个世界飞速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节奏。

理解材料时,要明确“节奏”的内涵。节奏有快有慢,但节奏不等于速度。节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的代名词,解读“节奏”时宜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应落实到具体的领域谈其内涵。

2.立意

行文时可写风起、水流等自然界的节奏,可写基因、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节奏,可写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今时代的节奏,可写周围生活的节奏、农村进步的节奏,还可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写中国发展的节奏等。

节奏是一个反映规律的词语,节奏本无好坏之分。比如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快一些、更快一些,似乎等不得,变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打破节奏的是他们急迫的心、功利的心。立意时应注意,应把节奏和人们的心理、理念区分开来。

材料第三句话揭示了“节奏” 的内涵的相关要素,行文时可以依据这些要素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无论如何立意,须言之成理,体现正能量,符合认知规律。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

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立意】

①文章立意要与材料相关,且对“节奏”的解读恰当;如出现貌似说“节奏”实为贴标签的作文,应定为五类卷。

如脱离“节奏”,只写珍惜时间、拼搏奋斗等,应视为偏题,不得超过41分。

③立意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定为六类卷。

【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要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应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阅卷者应秉持公心,以欣赏的眼光,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⑤慎打40分以下作文。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缺作文题,扣2分。

 

另:抄袭试卷中阅读材料《六机匠》《剪纸艺术与创新》等15分以下。

 

三、评卷样文(见复印材料)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