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头卯眼 回望山河 高一(5)班 曾芮敏 日暮跌进旷旷星野,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仿如天涯羁旅客,身披黄昏走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我心中充满了悲哀——空气死寂而凝滞,艰难地走过被水泥填平的一段长城,走过珍藏不再的定陵,走过早已化为灰烬的圆明园......脚步声停滞在空气中,我精疲力尽,索性就地而坐。 不知为何,这条黄沙遍布的路仿佛没有尽头。一路走来,入目满是疮痍。无论是在战争中损毁,抑或是我们自己将其推倒,古建筑的残肢如沉沙折戟,灰败而落寂。 我几近溺毙于这茫茫无际的绝望中——无数先人宵衣旰食,夜以继日规划出的盛世图景,或历十数载,或经几代人方才建出的中华物象,竟于百年后为我今人所毁,如何不令人扼腕! 正当我苦痛之时,却见远处一片波光粼粼,我挣扎着起身,艰难地从黄沙中拔出深陷的腿,终是挪到了岸边,却又重心不稳,猛地坠入水中。 恍如置身云层,我悠悠起身,只见周遭红墙黄瓦蓝飞梁彩琉璃。潋滟朦胧间似乎人影幢幢。我睁大了眼,双手挥舞着欲游至他们身边。终是看清了他们手上所捧之物---似乎是一段柱子,上面已斑驳掉漆,木质的内里严重磨损,原本繁复精美的花纹图样,更是辨不出形迹。 “不能用新柱替换!我们须得尽力复原之,安放回原处!”其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发话了。 “用现代科技复原么?与其用现代技术打补丁,不如用古法重制还原当时!”另一个女生反对道。 原来是在争论修复之法。我微微怔然,几个年轻人围绕着一位中年的学者,辩论着如何修复文物,这一切与我之前所见颓相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看见那不过五六米的雕梁柱,为其修复工程便要研讨许久,那么数不尽数的古建筑,又要修复到何时? “无论如何也要一点点,一寸寸地修复出来!”老学者忽然发话。 “那么,如何修复呢?”一学生问。 “如何修复呢?”我怅然。 一阵头晕目眩,我忽地睁开眼,午时的柔光透过窗帘打在我的被子上,恍惚间我的目光又投于数学午间练上“碳12测定文物年代”,原是这个发散了我的思维。 “那么,如何修复呢?”从小时看见CCTV播放的故宫文物纪录片后,我便时时惦念着中国各地那些曾因我们的无知而沉睡的古建筑。它们从开始的无人问津,迎来了现在在无数人努力下即将到来的不久后的新生。“不久”也许很久,但只要有心,数年,数十年也便成了“不久”。 榫头卯眼,回望山河,修复的是日月,纵观的是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