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时花兰 忏悔与辩解共存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4-29
 

忏悔与辩解共存

——读《忏悔录》印象之一

                                                              时花兰

    “我曾经卑鄙下流,也曾经善良仁慈,道德高尚,一如我当时表现的那样。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一切的伪饰,和你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我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到你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卢梭《忏悔录》的开篇之言,也是引发我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之源。

    《忏悔录》实际上是卢梭的自传,在这本书里,卢梭不是什么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顽劣的少年,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孤独的老人。   

     卢梭是矛盾的。矛盾可能是人之共性,但卢梭尤为突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怯懦无力而又傲岸不屈,自视甚高而又卑微软弱,思想洞明而又苟且随性。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卢梭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个漂亮的丝巾,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对这件事,卢梭的忏悔最为沉痛,他认为这是残忍的事,从不敢告诉任何人,并自我谴责了很多年,他说:“四十年后,这个重负仍然沉重地压在我的良心上。它造成的痛苦不但没有消减,反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了。”他称自己为一个贼,一个撒谎者,一个诬陷者。但他在忏悔时不忘为自己辩护,比如在写自己的偷窃行为时,说他偷窃对象只限于苹果、面包、红酒、丝巾之类实物,从来与金钱无关;说他诬陷奴仆,原因只是害怕丢脸;说他当时没有袒露自己的错误,只是因为没有受到鼓励。他不想承担为人父的责任,把自己的五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送进了育婴堂,辩解说是自己乱糟糟的家庭会把孩子愈教愈坏。就连与华伦夫人似母子又像情人的感情也被他写得情真意切,显得那么纯洁与高尚。而他的这些行为都成了日后被对手拿来攻击他的工具,令他百口莫辩。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卢梭是诚实的勇敢的,卢梭认为“最让人难以开口的不是罪恶,而是那些荒谬和使人羞耻的事。”当他能把这些他认为羞耻的事袒露于大众面前时,需要何等的勇气啊!俗话说人无完人,是人都会有缺点错误甚至是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对此要么讳莫如深,要么不以为意,更别说反思忏悔,诉诸笔端,形成文字,曝光于当时与后人了。卢梭自曝隐私,把自己作为解剖的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人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才能卸下心灵的包袱,完成自我救赎。卢梭写《忏悔录》这部自传时,正是他被质疑被攻击被通缉被追捕四处逃亡的人生最黑暗的时期,此时他回顾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袒露自我,忏悔反思自己的鄙陋,是对背叛他的朋友,攻击他的敌人的控诉和反击,更是一次灵魂的自我救赎。我想,写完《忏悔录》的卢梭,心理应该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再也不必在乎别人的攻击,再也不必理会他人的诬陷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