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10-19
 

()细胞的动作电位

1.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AP)

2.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锋电位(快速去极化和复极化)→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动作电位

(1)去极相

膜内电位在短时间内可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构成了动作电位变化曲线的上升支(去极相)。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2)复极相

由刺激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下降支。

(3)后电位

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一般是先有一段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

3.特点

(1)全或无现象:指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

(2)不衰减性传导:在同一细胞上一般只能记录到同样大小和波形的锋电位,即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大小与传导距离无关。

(3)有不应期:锋电位存在的时期就相当于绝对不应期,这时细胞对任何新的刺激均不能产生新的兴奋。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的产生机制

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电压门控性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大量Na 内流(经通道易化扩散)→造成膜内电位的迅速升高→形成去极相。

2.复极相的产生机制

膜很快出现对Na 通透性的消失,并伴随出现了K 通透性的增大,K 逐渐外流,形成复极相。

当兴奋使膜两侧Na K 浓度差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钠泵被激活,将进入膜内的Na 泵出,将逸出膜外的K 泵入,使膜两侧的离子分布状态恢复至兴奋前的水平,以便细胞接受新的刺激。

()动作电位的引起

动作电位去极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刺激电流引起膜的缓慢去极化;另一部分是由于Na 通道大量开放引起膜的快速去极化,这一临界值的跨膜电位就称为阈电位。可见,动作电位的引起条件是刺激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当外来刺激引起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Na 通道开放,使膜内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快速去极相,直至膜内电位上升到近于Na 平衡电位的水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