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9-22
 

                                                                              最短的距离未必是直线
                                                                                     塞  林

    高明的班主任都是相似的。优秀班主任都有一种“柔性智慧”,能够在看似随意的举动中化解各种育人问题,能够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人看事,能够像武林高手一般见微知著、见招拆招、借力打力,深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于“四两拨千斤”,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巧用一切教育资源,包括各种“意外”和“坏事”,而且,总是尽可能做到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就像董桥文章里提到过的漂亮法国妞儿化妆,你看她不施粉黛素面朝天,其实她却是把妆化到了精致的极限,于是不再有做作之态,反倒显得浑然天成。
    写《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的作者郑英,就给我一种“武林高手”和“法国妞儿”的感觉。通览全书,可以发现这位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妙招迭出,而且不失优雅。书中未必有什么让人脑洞大开的奇崛之处,一切高妙之术皆寓于寻常自然之道,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关心的是“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信奉的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擅长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追求的是“春风化雨,点石成金”。
    比如,她能把每个人都有的名字变成一种教育资源。一个人的名字要在一辈子中被别人呼唤三万到五万次,每一次呼唤都是对潜意识的刺激,每一次刺激都是对潜能的开发。名字不单单是个符号,与每一个体的情感相牵连。郑英善用名字的艺术,她会让学生讲述名字里的故事,会让学生用名字作藏头诗,还会将学生名字编入习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好的班主任是那种一天到晚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做到唇焦舌敝的人。其实大谬不然。郑英说:“知了把劲使在嘴上,马把劲使在腿上。”的确如此,只知道滔滔不绝说正确的废话的人,还不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像有的学生答题时因为不知确切答案而一股脑儿地往上堆词。在大流量、大密度的话语中,耳朵起茧的听者反而容易忽略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郑英特别强调与学生对话的艺术,在列出了“絮絮叨叨,不着边际”“陈词滥调,了无新意”“频频搅扰,不顾时机”等“十大病”以后,又提出“顺水推舟”“反弹琵琶”“点而不破”“积极沉默”等八种能实现师生有效对话的方式。
    才读到书的前二三十页,我就能拾取一大堆的“郑氏智慧话语”:“善是需要远见的。”——让一位满教室催交作业的课代表懂得确立规则的意义。“狭路相逢时,拥抱是最好的办法。”——劝说两位闹别扭的学生重归于好。 “对付脓包,最好的办法是用针挑掉它。”——整治班上的抄袭之风。 “‘聪’字新解:用‘耳’倾听,用‘两眼’观察,然后用‘口’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用‘心’。”——告诫骄傲自满、学风浮夸的学生。 “0.4因四舍而归0,0.5因五入而成1。”——勉励学生不要因懈怠而令今天的毫厘之差造成未来的天壤之别。 “泥泞反而能留痕。”——把顾炎武、吴敬梓、李渔、蒲松龄等落榜者与另一些早已湮没无闻的清朝状元并举,开导自卑学生不必因分数上的一时得失而沉沦。
    妙语纷呈,忍不住一举再举。这些貌似“心灵鸡汤”的东西其实挺好的,它们不像一些如今流行于微博微信的段子,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校园和课堂,在每天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生长出来。书中还探讨了奖励的艺术、惩戒的艺术、合作的艺术等,更多的滋味有待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尝。
    我读这本书的一大感受是,当一名好的班主任,一定要离“简单粗暴”远一些,离“正面强攻”远一些,离“疾风骤雨”远一些,不妨用一些迂回的、曲线的、柔和的方式去接近教育的目标。有时候点而不破,才有回味;悬而不决,才有余地;引而不发,才有张力……就育人这件事来说,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未必是直线。
    种种有趣又有效的育人智慧和艺术,无论是急中生智还是苦心孤诣,都少不了郑英长期有意识的积累和沉淀,离不开她在某种艺术化、人文性、生命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主导之下的自我修养。而其中最要紧的,当然是始终抱有一份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烈而绵长的爱,用我的话来说,是“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学生”,用郑英自己的话来说,是“以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原载于《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2015年10月9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