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寄情
艺术教研室 陈言静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层面:通过欣赏《墨梅图》、《奔马图》等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基本特点。
文化理解层面: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画家生命故事,使学生认识美术作品和画家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关系。
创意实践层面:尝试运用视觉艺术的象征和隐喻手法表现客观事物,抒发内心感想和情怀,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中的隐喻手法,隐喻手法和画家的生平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相关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材料
教学程序:
一、观察发现
(一)教师活动:展示初春南京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图片,引领学生漫步梅园,置身花海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用古诗词表达对梅花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引经据典颂吟经典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墙角数枝梅-----、不经一番寒彻骨---、咏梅诗词不胜枚举---”
(二)教师活动:导入正课:古代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赞美梅花,古代画家用画笔怎样表现梅花的呢?PPT展示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二、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一)形式鉴赏
教师活动
提问学生: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通常用哪几种方法鉴赏?目的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将从四个方面鉴赏将要欣赏的美术作品。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形式鉴赏、感悟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
(二)墨梅图形式语言显著特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墨梅图形式语言显著特征?提示学生,在欣赏《墨梅图》之前,要回忆之前所学,中国花鸟画有哪些形式语言?( 线条、笔墨、章法),方可以用相对专业化的语言描述《墨梅图》形式语言特点。
学生活动。
1,从梅花的枝条观察线条,学生代表回答:苍劲、有力等
2,从梅花的枝干、花朵、花叶观察笔墨,学生代表回答:浓、淡、枯、湿等。
3,从梅花的构图、布局、造型方面观察章法,学生代表回答:粗细、曲直、方向等富于变化等。
(三)王冕为什么把梅花化成“墨”梅?
1,教师活动
引领学生思考,王冕为什么把梅花化成“墨”梅,而不是“红”梅、“黄’梅、“绿”梅等?
引领学生先了解水墨历史、梅花特性、画家人生之后再回答以上问题。
2,中国水墨画历史。
教师活动
展示素材:唐代盛行清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其时,王维对画体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宋代盛行水墨山水画,如范宽《溪上行旅图》董源《潇湘图》,展示两件作品。引领学生思考:如何理解王维这句话?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水墨画法,格调高雅等
3,梅花的特性
教师活动
引领学生思考,从梅花生长环境,开花季节描述梅花的性格?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坚强不屈,不畏严寒,傲雪斗霜,铮铮傲骨---
4,画家人生
教师活动
展示素材:元统治时期两件事:
(1)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
(2)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官职,力辞不就。
教师活动
展示素材:明统治时期两件事:
(1)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
(2)元惠宗至正十九年,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5,《墨梅图》的题诗解读。
教师活动
展示《墨梅图》的题诗,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并结合前面相关知识思考画家画“墨”梅的原因。
学生活动
集体朗读后思考诗的意义并回答:把梅花人格化,通过画墨梅寄托画家轻视名利,坚贞自守,不向世俗献媚俗的志向节等
三、实践运用
运用以上鉴赏的方法分组探讨元代任仁发《二马图》和近代徐悲鸿《奔马图》两件作品并完成表格里内容的探究。
作品名称 |
绘画分类 |
笔墨特点 |
形神特点 |
寄托怎样的情感 |
二马图 |
瘦马 |
|
|
|
|
肥马 |
|
|
|
|
奔马图 |
|
|
|
|
教师活动
1,把《二马图》里题诗单独拎出来先让学生尝试解读,再帮助学生理解题诗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画家的深层次立意。内容如下:“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霜风。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因题卷末,以俟识者。”
2,把徐悲鸿画《奔马图》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学生方能从深层次解读作品的内涵。
学生活动
分四组分别从绘画分类、笔墨特点、形神特点、寄托怎样情感四个方面探究完成表格填空,并派代表回答。
3,学生思考本节课各教学环节分别运用了哪些鉴赏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形式鉴赏(梅花、奔马的笔墨语言特点)、感悟式鉴赏(《梅花图》寄托画家品格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奔马图》寄托画家爱国抗日的情怀--)、比较式鉴赏(《二马图》、《奔马图》两件作品对比欣赏)、社会学式鉴赏(画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四、创意实践
画家通过植物、动物的人格化来寄托的情感,用简单的物象图形,表达你对“家”这一主题的理解。提示:父母和孩子是“家”的最小单位,不画人物,通过生活中哪些“静物”(生活物品)表达“家”的概念?
请部分学生展示作品并阐述所画作品的立意。
五、教师总结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除了要了解美术的基本形式语言,还需要了解画家的生平、思想和所处历史背景信息。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就是一场历史文化旅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也丰富了人文素养。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美术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探讨以及对知识的实践运用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教学中,我在课的导入、语言教态、以及问题情境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在“家”的创意实践环节,超出我预想的效果,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从技法上讲很稚嫩,但充满想象力,学生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不足之处:分组探究活动环节,受教室条件限制,没有真正达到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的目的,有点形式主义,也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