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乐推荐】仲夏是什么夏?7首旋律,平心静气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6-10
 

  

   从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祖先们就开始日观星象,其中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推算时间和节气制定历法指导农事,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四季的划分都由此而来。

其中四季的划分又根据不同的算法,又有细微的区别。如果按照农历法划分:农历1-3月为春,农历4-6月为夏,农历7-9月为秋,农历10-12月为冬。这还不够,为了明确每个季节中的每个月份,古人便用“孟、仲、季”+季节进行命名,来代表此季节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和最后一个月。 由此,仲夏,便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也是夏季太阳最毒辣的时节。民间习俗认为,仲夏的重五日是阳气最旺盛之日,加之屈原于此日自戕汨罗江的传说,为端午节更添文化与历史的厚重感。


仲夏燥热 7首旋律 平心静气 


《风铃》
1990年,琵琶大家刘德海登上青岛崂山华严寺,在藏经阁抬头看到屋檐下挂着的风铃,铃铛受风雨侵蚀,摇曳却无声。于是他便决心用乐声让风铃响起来。但是怎样才能用琵琶表达铃声呢?8年后,他用“反正弹”找到了风铃的声音。流水声与铃声相间,沁人心脾。



《天池》
1986年,刘德海二次访问奥地利,在埃特拉湖畔获得创作灵感,并于1991年创作了这首《天池》,雪山环抱着的少女,清丽而恬淡。



《滴水观音》是刘德海先生于1995年创作的宗教题材作品,可以与他的《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驼经》并称“佛教四部曲”。这首作品是他对宗教题材音乐的初探,取材于佛曲音乐元素。

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形象,选取滴水观音作为曲名,是取滴水化作雨露甘霖滋润万物普渡众生之义。乐曲素雅庄重、朦胧梦幻,尤其是乐曲第二部分,两个声部的主线交替进行,外弦与内弦的音色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喜庆罗汉》 
该曲于1996年由琵琶大家刘德海创作,以出世与入世间获得的欢喜为主题,取材于佛曲《普庵咒》与昆曲曲牌《收江南》中的素材,以十八罗汉中迦诺迦代蹉尊者为刻画对象。他认为“喜”是有五感而产生的,而不因五感获得的快乐,就是“高庆”,又因为他经常面带笑容,又被称为“喜罗汉”。 全曲通篇采用颗粒性指法,层层递进,迈向高潮,余音袅袅。


《晚霞情趣》

这首作品是刘德海先生于1997年所作,取材于重庆佛曲旋律,以佛祖释迦摩尼为刻画对象,表达的是“佛在心中”之感与老来返璞归真的心境。

《白马驮经》
《白马驼经》作于1998年,是“佛教四部曲”相对成熟阶段的作品。作品取材于汉明帝在位期间“帝梦金神”、“白马负经来”的故事。与《滴水观音》相反,以轮指贯穿全曲,却无冗长之感,犹如层山叠嶂,连绵起伏。


《一指禅 》

“一指禅”原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而这首《一指禅》,以右手大指的挑与扣完成全曲而得名,是刘德海先生于1993年所作,归于“田园篇”。风格清新典雅、质朴活泼,表达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