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存院士深耕气象科研领域六十余载,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往大里说,如今,中国的气象事业发展整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离不开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往小里说,不管是提醒你穿秋裤的降温信息,还是提醒赶海up主明天不要出海的台风预报,都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实至名归。
不过更让我们感慨的,是这位85岁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曾经数度改变。这似乎不符合我们印象中“选定一条路,坚持走下去”的科研精神。那么,从一开始的物理到气象再到遥感,这条路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
在他看来,其实很简单,一切都是因为“国家需要”这四个字。
1952年,曾庆存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最开始学的是基础物理,后来,学校安排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学专业,曾庆存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他同意换专业的理由非常简单:国家需要。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气象科学人才。而当时的天气预报除了简单的地面观测设备,大都要靠预报员的经验。比如,“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经验的作用往往很有限。1954年,河南发生发生了一场晚霜灾害,造成当地40%的小麦被冻死,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这件事也坚定了曾庆存改学气象的决心,他觉得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做好防范,肯定能降低不少损失,当地的老百姓就不会挨饿了。
(图片来源:阳江市第一中学)(曾庆存的母校)
大学毕业时,还是因为国家需要,曾庆存放弃了尽快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的机会,被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这一次,他攀上了科学的一座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