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物质出入线粒体的方式
线粒体是具有两层单位膜结构的细胞器,作为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作为一种半自主的细胞器,它势必需要和细胞溶胶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那么,这些物质究竟是如何通过线粒体膜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外膜和内膜的通透性具有较大差异。外膜含有孔蛋白(筒状结构,中心为直径2-3nm的小孔,即内部通道),当孔蛋白通道完全打开时,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5000的分子,像ATP、NADH、辅酶A等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所有物质都能自由通过,所以外膜通透性很高。 内膜则通透性很低,能严格控制分子和离子通过,形成线粒体的通透性屏障。
线粒体外膜透性大,葡萄糖可自由透过,但线粒体内膜上缺乏葡萄糖转运载体,故葡萄糖无法透过线粒体内膜。它在细胞溶胶中经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由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而脱羧进入三羧酸循环。那么,丙酮酸又是如何透过线粒体内膜的呢?答案是:主动转运。但这种主动转运并非直接以ATP驱动的,而是由膜间隙与线粒体基质之间的氢离子电化学势梯度驱动的,当氢离子穿过内膜顺浓度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同时将丙酮酸运入。由于氢离子梯度的建立是耗能的,因此,丙酮酸的这种跨膜方式可以看做一类间接耗能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转运或协同转运。
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糖酵解的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氢(NADH)自由透过线粒体外膜自然不成问题,然而它却无法透过内膜。不过没关系,它老人家自己进不去,却可以通过两种“穿梭”途径把氢和电子传递进去。
(1)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
看起来挺复杂的是吧,其实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NADH进不去,于是把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这个过程就等于把氢和电子给了苹果酸了,苹果酸可借助载体转运(顺浓度,不耗ATP)进去;进去后苹果酸在被氧化成草酰乙酸,这个过程中又重新生成NADH。草酰乙酸出不去,要先转化为天冬氨酸出去,出去后再重新生成草酰乙酸。
(2)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
这个就更简单了,大意是:NADH进不去,于是把二羟丙酮磷酸还原为甘油-3-磷酸,把氢和电子传给了甘油-3-磷酸。甘油-3-磷酸可以进去,然后再被氧化为二羟丙酮磷酸,这个过程中生成了FADH2,这另一种形式的还原氢。
值得注意的是,FADH2与NADH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产生的ATP数是不同的,1分子FADH2可产生1.5分子ATP,而NADH则为2.5分子ATP。也就是说NADH通过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将氢和电子传递到线粒体内会有ATP的损失。
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一类整合蛋白可将ADP和ATP对向转运,称为腺苷酸转运体,是内膜上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把基质中的ATP运出,同时把线粒体外的ADP运入(特殊情况下,比如当呼吸链受阻时,也可能把ADP从基质运向细胞溶胶,ATP则运入线粒体),此过程也是耗能的,属主动转运,而且,它也不是ATP直接驱动的,而是借助内膜的膜电位驱动的。腺苷酸转运体能够以1:1的方式和1500-2000次/min的频率进行ADP、ATP交换,这种转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受膜电位的调控——膜电位高于-100mv时,其转运速率随膜电位升高而增大;低于-100mv时则发生转运方向的逆转。
线粒体为半自主细胞器,已知线粒体基因组仅能编码20种线粒体膜和基质蛋白,也就意味着多数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由核糖体合成后再转运进线粒体。蛋白质作为大分子,如何穿过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呢?
简单来说,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蛋白的N端有一段序列称为前导肽,它不但含有识别线粒体的信息,并且有牵引蛋白质通过线粒体膜进行运送的功能。不同的导肽具有不同的信息,可使线粒体蛋白分别运送到基质,定位在内膜或膜间隙。形象地说,导肽就像火车头,被牵引的蛋白质就像车厢,导肽决定运送的方向,对于车厢装的是什么货物,并没有特异性要求。含导肽的蛋白在跨膜运输时,需要一系列功能蛋白的辅助,这其中有识别受体、有加工蛋白所需的酶、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此处不一一细谈。蛋白质穿过膜的部位为内外膜相接触的部位,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后,导肽则完成使命进而被酶切下。
大概过程可以借下图感受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