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5-26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论美育的功能

谢嘉幸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9月15日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开宗明义提到:“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这段表述,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美育的功能,说明了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的功用与价值,以及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内在本质。

以美育人

美育当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第一个将美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的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他还说,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但美育更本质的意义则在于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贯穿。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的过程、人格塑造的过程,是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高度评价了美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作用。那么,美育与其它几育——如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如何呢?又是如何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一些教育家在论及教育的几个方面时,其排列顺序和我们通常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例如德国近代教育家洪堡在谈到人的整体教育时,是按以下顺序来排列的:

体育

美育

智育,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教育等。

洪堡没有单独提德育,而一百年后的德国教育家施普朗格在其设计的人格类型中也没有单独提到德育,他们没有把德育与其他几育并列的原因,并不是认为德育不重要,而是基于下列两个原因:1、德育太重要,因此不能与其它方面相并列,应作为全人格、全人生价值升华出来的总体。2、德育不等同于说教,它只能在体育、美育与智育中有机生成。而教育的完善过程,应该是体、美、智、德顺序发展的过程。

显然,从教育规律出发认识的“体、美、智、德”的关系,和我们从重要性角度来认识的“德、智、体、美”的关系是有区别的。在“体、美、智、德”的发展过程中,美育在人的价值观形成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思想家和教育家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方面,审美是经验世界中的感性认识,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发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美是道德的象征”。因此,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达彼的桥梁。

以文化人

美育的另一个功能即是以文化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关键在一个“化”字。如何理解这个“化”字呢?康德提出,从自然界向道德世界过渡的关键在于自然向人的生成。康德认为,要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的道德的人,不能单纯靠道德规范来约束,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对美的追求,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的人,并由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这就是康德提出的自然向人生成,本能向道德过渡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康德对于人的本性、人生目的和教育目标看法的哲学基础,而且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正是立足于自然向人的生成,康德用其美学和目的论为纽带,把认识论和伦理学沟通起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美育把智育和德育沟通起来。波兰哲学家英伽尔登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美育独特的“化人”作用。他说:“悲剧的、神圣的,或崇高的品质……体验这些品质提供一种对人生的领悟,而这种知识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充分的生动性而获得。”

因此,“化”的另一种确切的表述即是陶冶,陶冶在“体验,表达和理解”中完成。德国教育家、美学家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针对学校教育中的纯科学偏向,针对“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的片面观点,强调了“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认识科学中人文科学(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他强调认识主体的有血有肉的知情意活生生的统一与无生命的死“经验”的区别,他认为,“我们不能只是把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直接移植到我们人文科学的领域中来,这丝亳不能表明我们就成为大科学家的真正的人。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适应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他强调要研究“人这一整体”的事实,提出了“体验,表达和理解”的认识途径,提出了经验与体验的根本区别。他认为,在对外物的经验中,主体与客体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中,主体将对象作为一个东西、一个“物”来对待,这种单纯的认识关系,是传统认识论主客关系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要害所在。而“体验”截然相反。这是一种主体和对象之间关系,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构成新的关系。狄尔泰因此说:“只有当体验,表达和理解的网络随处成为一种特有的方法时,我们的‘人’才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提出了陶冶、爱的教育,总体生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这正是美育以文化人,通过文化艺术陶冶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一种生命塑造的过程。

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看到了美育以文化人形成风尚的功用今天我们亦可以说传承文化莫善于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包含经典教育又包含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如果说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那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则是她的“血肉”。只有真正认识到美育以文化人的功用,我们才能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美育。(中国音乐学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