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为什么需要跨学科学习?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5-10
 


为什么需要跨学科学习?

——202259日教师业务学习会议上的讲座

( 姚国平校长 )

      2021年新课标要求各学科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要求课时数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人的能力局限和面对的世界复杂需要“分科”

(一)科学的发展需要“分科”

       人的能力有限,人的感官带有局限。而事物的属性又有多个方面,一个人不可能穷尽一个事物的所有方面,必须分学科研究和学习,必须分工合作。

       为了应对“世界复杂”与人类“能力局限”的矛盾,人类进化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以便使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特长,去关注、研究世界的不同方面。从这个角度看,分科学习,以后还会存在,并且还会越分越细。

       这是从我们人类的“局限性”来说,分科是学习和研究的必然。

(二)科学的创新需要“分科”

       分科是人们分工的结果。这种分工会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可以更有力地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第一章中便详细论述了分工的作用:分工能让人更好地专注,而专注则能提高效益。

       经过人类近现代的发展证明,分工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当前高科技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专门的科学与科技研究人员取得的。没有近现代的分科教育与研究,我们无法想象我们当下的高科技生活水平。

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发展以及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综合”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综合”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今后的走向是不确定的。需要给他们打牢向各个方面可能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避免学科之间的简单化和专一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着眼于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需要课程走向综合。

(二)未来的人才需要“综合”思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就说过:“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井底之蛙难成事,思维开阔当大任。

      在《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中,研究团队分析了29个素养框架,汇总了两个维度共18项核心素养。给出了5C模型。这个5C模型又有16个二级维度。

      这些数字都告诉我们,未来的人才需要的不是工业“流水线”上单一“机械”执行者,而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完整”的人。

(三)人类的生存需要“综合“能力

      我们人类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我们的生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突然降临的灾难、疾病或不确定的机会和陷阱,需要我们能及时地识别危险、选择对策、及时处置。

      还必须学会与人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而人类并非先天具有所须的所有本能,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掌握综合的能力,以应对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各种挑战。

三、思维的发展创新需要“关联”

教育部这项政策的目的“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句话中有三个词:关联、综合、实践。

怎么做到关联,希望在综合;如何综合,用实践。也就是用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综合”,达到“关联”。

思维,就是思路,思考沿寻的线索,就是关联。         

发展思维就是建立联结。知识上的,经验上的,技能上的,种种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在做不同方面和方向上的联结和关联。

有了关联才会有思维的发展和活力,才会有创新。         

注意,这里的关联不一定是知识之间的关联,还有经验中的关联。

四、教育的实践需要“实践”

(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实践”

要综合,实践是一个好的途径。

只有物化的课程并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再好的物化课程设计没有好的教师都会成为一堆废纸。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影响着课程的落实。这与我们对教育教学目的的理解紧密相关。

(二)教育观念影响着“实践”         

      1、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有人说:“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人说就是“要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说法都对,你会发现,这些说法有细微不同,目的指向在逐渐具体、一步比一步明晰,但总感觉离真正的“学习”还差那么一点。         

      让学生自主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2、自主的实质是“选择权”的归属         

      让学生自主,就是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从人类的进化机制看,人是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统一体,自然选择的归属权在父辈,而文化选择权的归属一定是在子辈。子辈在文化选择权的归属上一定不会让步,否则,人类的种族便不会长期繁衍。         

      如此,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选择项,以供学习者甄别、比较、选择,从而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这种“选择权”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的任务和问题;(做什么?)        

      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的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怎么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分享的同伴;(和谁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时间;(什么时间做?        

      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在哪儿做?        

      换一个思路来思考“选择权”问题:      

      “想想你认为的最好的工作,哪方面的自主对你来说最重要?”        

      做些什么?(工作内容)        

      什么时候做?(工作时间)        

      怎么做?(工作方法)        

      和谁一起做?(工作团队)        

      当然,做一件事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都要受一定的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如果说教育要给学生自主权,以上几项中的每一项的选择权都在“教师”,能说是自主学习吗?         

      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是要把选择权赋予学生。而教育者给其适当条件和限制,也就是给明确一定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最大限度的将选择权赋予学生。并给学习者提供和创造合适的选择项。必要时给他们提供和创造更多的选择项。

五、稳步拓展“跨学科”空间——分学科教学中的“综合”      

当前,人们探索出了很多解决单一学科跨学科这对矛盾的有效策略,如研究性学习、STEM课程、做中学等。除此之外,落实“跨学科”精神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课程改革的进程是逐步的、渐进的。课程中的“跨学科”内容不可能一步到位,甚至还会有一二十年的改革探索适应期。在今后及相当长时间内,“分学科”教学仍会占绝大多数的教学课时。我们不能等“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完全建立以后才开始我们的行动。那么,如何做好综合文章?        

“让位学生,合作学习。”是一个策略。        

合作会产生不同的冲突,不同的冲突会产生针对多种问题的思考,多种问题的思考会形成学生综合的素养。        

分享会撞击出多种新的问题和智慧。通过学生分享不同的思考路径,呈现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思维启迪。“未来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心,而是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新的思维模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