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代表画家: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最能显示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自1947年起,他采用了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再在它周围走来走去,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的画法。绘画的过程变得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他整个身体都在运动。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入,是一幅画形成其"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他的作品一旦完成,那些密布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便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其内在的力量。
从波洛克的代表之作“薰衣草之雾”中,可以领略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乍一看上去,一团如麻的线条互相交织着扑面而来。近看画作,是颜料直接滴洒在画布上。画面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形象,到处充溢着奔放自由的激情。画面也没有空间透视,但又不是平面的。波洛克创造了一种暧昧的空间,大部分的笔触悬浮在这块表面的后方,悬浮在被有意压缩了的、被剥夺了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前景与后景相互渗透,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
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的作画过程:“我的画不是从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觉得更接近我的画,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在四边入手,然后真正地走到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我又进一步抛弃画家们常用的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宁愿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质颜料,或者一种和了沙的厚涂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
波洛克对美国印第安人艺术的造型特点印象很深。在他看来,印第安人像真正的画家那样,在捕捉恰当意象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完整的,在绘画题材的构成方面也有很强的理解力。他们的色彩主要是西方化的,他们的视觉具有一切真正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他认为艺术是源于印第安人的“沙画”艺术,所谓“沙画”就是将涂彩的沙子漏过指缝洒到地上,组成一种彩色的图案。
波洛克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造成的画面一开始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愤怒,但在极少数人的眼中,他是绘画艺术中的反叛英雄。有人说看他的画对眼睛是一种历险,其间充满惊奇的欣喜。但波洛克对公众的看法多半不予理睬,继续着魔似地作画。他不再给作品命题,而只是在完稿时编上一个号码。他认为作为观众观看现代艺术时,不必寻求什么,“只要随便看-要留意绘画给人的感受,而避免他们寻求的题材问题和先入之见。”当被问道“在抽象绘画中刻意寻求意蕴和表现对象会不会打断对作品全神贯注的欣赏”时,他答道:“我想它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音乐一样,不久你会喜欢它或者讨厌它。但这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我喜欢这花,而不喜欢那花,我想-总得给人一个机会。”
1946年,波洛克开始用“滴洒法”(drip)创作,有点类似中国画中的泼墨,就是将油画颜色调稀或者直接用油漆,用笔或勺滴洒在画布上。波洛克的滴洒法绘画随意之间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激情四射而且充满了色彩的自由、张力和狂野,加上他不拘一格,绘画过程中“泥沙俱下”,沙砾、碎玻璃、杂物都敢入画,他作品技法的独创和视觉效果的另类给当年美国艺术带来极大的震动,被视为是摆脱欧洲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时代的开始,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1948年第5号》是杰克逊·波洛克“滴画”中的精品,画布被钉在纤维板上,画布上的颜色有黄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画面在看似随意的泼洒中,狂野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线条有着自身的逻辑,隐藏着戏剧性的偶然效果,画家也在移动中即兴而刻意地编排着视觉音乐的节律。这幅作品于2006年11月3日拍卖出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亿4千万美元,收购名画者是一位墨西哥金融家。这幅画1949年春季展出。当时波洛克画价大约在1平方米400美元,此画约3平方米,价格在1200美元左右。至今此画涨了约11000倍,平均每年涨幅2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