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动物的角多种多样,有直的,有弯的,还有螺旋的……这些角有什么样的作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
本文主要对草食动物的角展开介绍。
对于草食动物而言,角很重要的一个作用——防御,当遭遇肉食动物等外敌的袭击时,它们通常会低头将角向前伸出,一边保护自己一边进行威慑;除此之外,种群中雄性动物的竞争也会用到角,一为了吸引雌性而获得优先交配权,二为了圈占地盘,有的种类会进行激烈的碰撞攻击,但大部分只是仪式性的相互碰撞。
最常见的有鹿科、牛科、长颈鹿科和犀牛科。
首先鹿科,鹿科的角呈分枝状,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生长更替。到春季,角部的皮肤隆起,此后内部逐渐骨化;到了秋季,当骨化的部分与头骨完全接合在一起后,角上的皮肤开始脱落,这就是角的一次生长周期。到了冬季,角与头骨接合部位周围的骨细胞开始死亡,角失去支撑,从而自然地折断。
驯鹿,鹿科驯鹿属。是鹿科动物中唯一雌性和雄性都长有角的种类,肩高80~150cm,长出很多“手臂”的角,生活在包含北极圈在内的广阔的寒冷地区。

驼鹿,鹿科,驼鹿属。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肩高170~235cm,体重最高可达800千克,其角外形独特,就像手掌向上张开,生活在北欧和北美的森林里。


长颈鹿科的角是在隆起的头骨上面覆盖有皮肤。
长颈鹿,长颈鹿科,长颈鹿属。肩高约3.5m,到头部的高度约为5m,雌性和雄性都长有两个角。在亚种中除了这两个角,有的长颈鹿在前额还长有一个叫,在两耳的后方还有两个突起(角)。长颈鹿通过脖子的长度来决定优劣,当雄性的脖子长度势均力敌时,它们会相互击打脖子,也会用到角。
 

牛科的角,是头骨隆起并且不断延伸所得,没有分枝。延伸的骨上,覆盖有作为爪或猫主要组成成分的“角蛋白”所构成的坚硬外鞘,外鞘与骨间存在空洞。
非洲野水牛,牛科,非洲野水牛属。肩高120~170cm,雄性和雌性都长有角,性情暴烈,甚至还会与狮子对峙,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

捻角羚,牛科,羚羊属。肩高110~140cm,角在长成后正好扭转两圈半,不同于其它,雌羊是没有角的,在牛科动物中非常罕见,生活在非洲树木稀疏的丛林中。



跳羚,牛科,跳羚属。肩高75~85cm,拥有向内侧弯曲的角,称为心形的角,生活在非洲的干燥地带。



最为特别的是犀牛科的角,不是由头骨构成的,而是由角蛋白构成。角蛋白会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在犀牛的头盖骨标本中均没有角,但与角接合部位有很多小的凹凸,提高了骨头与角的接合强度。
白犀,犀牛科,白犀属。肩高160~200cm,雄性和雌性都长有由角蛋白构成的角,并在一生中不断生长,生活在稀树草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