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审美自律教学案例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4-22
 

一、背景分析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在课程三维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并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 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美术鉴赏是美术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指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学生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是尤为重要的, 而美术本身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情感艺术, 情感是美术作品创作的原动力和生命力。美术作品通常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思想和观念, “心有所思, 情有所溢, 而后有所撰作”, 作品的创作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莫不如此。在作品的鉴赏活动中,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品中孕育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感受, 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呢?

我结合教学实践, 一直对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情感教育鉴赏课进行研究。近期在教学研讨课活动中, 我教学《审美自律》, 在这节课中, 我通过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将作品鉴赏和情感教育相结合, 将情感教育与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融为一体, 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节课情感教育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实施合理有效, 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较好的激发。

二、案例描述

1.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为情感教育做好铺垫。

视频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片段 (图1) , 提问:在这段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船沉了, 人们惊慌失措……提问:电影动态地呈现了一起沉重的海难事件, 它怎么表达的?学生回答:通过声音、图像、色彩表现, 还有乘客们的动作、表情等。师小结:电影是通过声色的结合, 动态地给我们带来了一起沉重的海难事件, 效果非常震撼。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表现海难的油画作品, 展现油画《梅杜萨之筏》 (图2) , 提问: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个破木筏子, 上面有一些幸存者;这些人很虚弱, 好像还有很多尸体……师小结:非常正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在画面上, 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第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代表什么? (稳定。) 但是这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又构成第二个三角形, 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展现《梅杜萨之筏》局部的图片 (图3) ,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他们挣扎着向木筏的一侧爬去。讲述:我们看这个人, 他被高高举起, 使劲地挥舞着一块红巾。他是不是看见了什么?学生回答:远处好像有船。提问:船帆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幸存者要被解救了, 暗示着求生的希望。师小结:对, 这是一种何等强烈的求生的欲望啊!这些就是画家要表现的全部寓意吗?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电影《泰坦尼克号》, 看看沉船之前人们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以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场面导入, 让学生从声、光、色等动态的场面中体会到沉船这一灾难事件, 先建立起感观上的印象, 再赏析《梅杜萨之筏》, 让学生体会画家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 刻意营造出动荡不安的沉船场面。通过与电影的直观比较, 点明画家的个性表现才是绘画的独特魅力所在, 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 促使情感的升华, 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视频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之前的片段 (播放的同时插入提问:演奏师为什么回来?船长在干什么?老年夫妻为什么死也要死在一起?) ,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些人惊慌, 还有些人很镇定。追问:哪些人表现得很镇定?学生回答:演奏师、船长、老年夫妻等人。师小结:演奏师是忠于职守, 船长是与船共存亡, 老年夫妻是不离不弃, 提问:这些都体现出人性中的哪一面?学生回答:善的一面。师小结:对, 社会的正能量,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反问:那同学们知道梅杜萨号上当时又是什么情景呢?教师讲述当年梅杜萨号上发生的惨剧, 介绍《梅杜萨之筏》故事背景、人物表现等,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梅杜萨号上发生的惨剧看似偶然, 实则是因为人性、道德的缺失造成的, 提问:画家表现这幅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师小结:唤醒今人的良知。这就是画家的个性的充分体现, 这就是绘画的魅力。

设计意图:从海难的原因、船长的表现、乘客的表现三个方面出发, 分别与《泰坦尼克号》中的演奏师、船长及乘客的表现进行横向对比, 在点明画家的创作情感倾向的同时, 引申人性、道德的缺失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促进本环节情感教育的升华, 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于动情处留白,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阿育王》悲怆的音乐背景声中再次呈现《梅杜萨之筏》的画面, 学生感悟。

设计意图:在情感教学动情处适当“留白”,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再次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加深情感积淀。

三、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往往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 一节课能否让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 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理解作品中孕育的情感, 产生情感共鸣, 获得审美感受,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挖掘, 分析学情, 积极地创设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 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境设计可以借助一定外部因素进行设计, 寻找一定的契合点。

2. 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要促进情感的升华, 只有升华了的情感才能形成深刻的感悟。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中的情感升华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设计,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 在情感教育拓展升华处“留白”。通过教师所留之“白”, 再次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列宁曾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美术鉴赏课中情感教育的实现也正如此。当然, “法无定法”, 美术鉴赏课中情感教育的具体举措我们还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教学实践去发掘, 去实现, 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 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性的熏陶和人格成长的影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