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协同,助力学生最优发展
校内与校外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两个世界,构成 了他们成长发展的两维。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了学校 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主阵地功能,给予学生成长发 展充分的时空保证,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施以制度 化教育设计和安排。现代教育制度在赋予学校主阵 地功能的同时,并不拒斥校外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 中的价值。 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显然不是等量齐观、并 驾齐驱的。如果说学校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发挥着教 育主体功能,那么校外教育扮演的就是辅助功能的 角色;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具有严密逻辑的正式教育, 那么校外教育更多地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非正式教 育,具有“自由发展”的属性。作为“辅助的”“非正 式的”校外教育,若能够发挥其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 应,那它对学生的最优发展就是不可或缺的。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协同效应,从而达到学 生最优发展的效果,这是我们对校内校外两维教育所 期待的理想状态。“协同”是路径和方法,而“学生最 优发展”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旨趣,也是现代学校教 育的根本价值追求。现代教育理解的学生最优发展 形态,不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 个性化发展,学生个体的潜能、兴趣、爱好、天资等得 到最大程度地关照并施以科学开发,这就要求教育具 有选择性,具有个性化设计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 学校自身在追求学生最优发展方面存在不足,至少是 不充分的,正需要校外教育加以弥补。所谓校外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其意蕴就在于此。 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 性、基础性特征。全体性,是指面向全体的教育,是 平等的入学制度,也常常是免费的;全面性,是指从 塑造国民素质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的教育,通 过设置不同种类的课程来实现,具有较宽的延展领 域;基础性,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一方面为提高国民 素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 打下全面良好的基础,包括身心素养、思想道德素 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保底” 是其根本表征。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制度的学校教 育设计,更多地是针对同一年龄发展阶段的普遍性 要求,反映的是社会对年幼儿童的期望。但学生个 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既表现在所学广度上,也 表现在所学深度和速度上。虽然学校教育也强调尊 重学生差异性,但事实上,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教 育在顺应学生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能发 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存 在着不足,而这正好给校外教育留下了空间。从根 本上来说,校内外协同效应就是校外教育要针对学 校教育存在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 生施加积极、科学的教育指导,使学生个体的潜能、 兴趣、特长得以充分开发。 校外教育也会存在僭越现象,常表现为并行于学 校教育,俨然成了学校教育的另一条战线。这种校外 教育不是致力于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等非学术课程 内容的专业提升,相反,却是学校学术课程内容加码、 加深,甚至存在与学校课程计划抢跑现象。这背离了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校外教育功能,存在这种现象,虽 然可能有其背后的土壤,但仍然是不可提倡的,对此 纠偏是必要的。校外教育首先应该是在学校非学术 学科领域发力,针对学生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特长 发展需求,进行科学指导与培养,这是众多现代教育 体系中普遍性的存在形态。虽然学术学科类辅导不 该成为校外教育的主流,但也并非完全排斥。现代班 级授课制下,大班额是普遍现象,超大班额也不同程 度存在,受师资条件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制约,学生掌 握知识、发展的速度肯定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校外 接受一定的课后辅导,这对其掌握、理解学科知识,跟 上课内教师授课进度是有益的。因此,对校外学科补 习也不可决然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