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当环境温度适宜时,
皮肤的蒸
发散热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率都
较低,
身体消耗的能量也相对较少,
因此体感舒适。
当环境温度过
高,
尤其是髙于
人体的体温时,
皮肤的血流量会大大增加、放热作用
加强,
人体也会大量出汗
,
通过汗液的蒸发
将体内的热量
带走以维持体温的恒定。人体如果长期处于高温的环境下,
可能会中暑,
表现出体 温升高、恶心、头晕、头痛等症状。
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都是中署的诱因。
根据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热痉挛与机体大量出汗、导致钠盐过量丢失有关,一般症状较轻,体温正常,主要表现为腿部、腹部肌肉痉挛等。热痉挛常发生于炎热高温季节或运动时大量出汗仅补充了水的情况。热痉挛患者如果能及时补充钠盐,一般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热衰竭是由机体体液和体钠丢失过量,水电解质代谢素乱导致的以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体温升髙(不超过40℃)、多汗、眩晕等症状,患者其至可能出现短暂的晕厥。体温升高可引起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大量出汗、体液过量丢失会引起乏力、低血压和虚脱;盐也随之丢失,导致血液循环和其他各系统功能紊乱。对于热衰竭的治疗,一方面需要降低体温,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含盐液体、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热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更加严重的热射病。
热射病患者的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在高温天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导致体内产热过多,体温急剧升高;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引起机体散热减少等都可能引起热射病。治疗热射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对机体迅速实行降温,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热射病的死亡率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