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普】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1-19
 

1. 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 

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 第二信使 

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脑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4.应激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 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 体液免疫 

以 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 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 

由于血浆中的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 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肺容积 

肺内气体的容积总量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10.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 解剖无效腔 

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13.氧储备 

在正常情况下,02 除了维持机体代谢消耗外,还有一小部分储存在体内待用。

14. 氧脉搏

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15.射血分数 

心室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6. 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7.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18. 脉搏压 

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19. 重力性休克 

当身体由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可因大量血液淤滞于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晕厥,该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20.血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心输出量会大幅度增加,但其增值并不是按比例在每个器官中进行分配,而是根据机体需求,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对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进行重新分配。

21. 运动员心脏 

经过长运动锻炼的职业运动员,其心脏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包括心脏肥大、心脏扩大、心律缓慢、心电图"缺血样"改变,停止运动后复原等。

22. 运动性心脏肥大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这是运动员心脏的重要特征表现。

23.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24.稳态 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5.阈强度 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26. 动作电位 

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 短暂、可向周围扩散的电位波动。
27. 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 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28.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这种现象称为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29. ATP 稳态 

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 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 ATP 稳态。 
30. 磷酸原系统 

由于 ATP 和 CP 均含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系统或ATP-CP 系统。 

31. 糖酵解系统 

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 ATP 的供能系统,由于这一系统 供能时要生成乳酸,所以亦称之为乳酸能系统。
32. 有氧氧化系统 

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 H20 和 CO2 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该系统是机体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33. 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常用每小时每平方米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表示。 
34. 条件反射 

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指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环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不断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反射活动。
35. 本体感受器 

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等处的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36.肌梭 是骨骼肌中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主要由梭内肌、神经末梢、梭囊与微小血管构成。肌梭是感知骨骼肌的长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速度变化率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37. 腱器官 

位于骨骼肌和肌髓的连接部位,与骨骼肌呈串联式排列。腱器官是感知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38.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
39. 牵张反射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40.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41.重吸收 

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透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称为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42.运动性血尿 

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检查无其他原因,这类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43. 力量素质 

指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或对抗负荷的能力。

44. 核心力量 

是指最接近身体重心区域的力量,是整体发力的核心部位,主要由腰一骨盆一髓关节深浅层的稳定肌群和动力肌群组成。

45.无氧耐力 

也称无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糖酵解)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46.最大摄氧量 

运动时,随着需氧量的增加摄氧量也在增加,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 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47.氧亏 

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48.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 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耗氧水平,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49. 乳酸阈 

当运动达到某强度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即为乳酸无氧阈,简称乳酸阈;

50.个体乳酸阈 

由于乳酸阈 个体差异较大,其范围在 1.7-7.5mmol/L 不等,故针对个体所测得的乳酸阈又称为个体乳酸阈。

51. 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出现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52. 极点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 极点"。

53. 第二次呼吸 

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54. 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55. 超量恢复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

56. 整理活动

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57.重力性休克(以第19为主) 

指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而引起的晕厥症状。因突然停止运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时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血管中而导致暂时性脑贫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