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姜堰、如东、前黄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评讲(二)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7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试卷的方言文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特别要关注其写人叙事的特点,建立规范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快速读懂,整体把握。
一、素养导航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内容导学(25分钟)
1.文言文阅读
【易错点警示】
忽视原文细节,理解内容有误 高考文言文的分析概括类试题,一般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概括部分,主要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没有错误。分析部分,一般从时间、地点、事件过程等方面的细微之处设错。考生解错此类试题,主要原因是忽视细节。 |
【易错点快攻】
对比细节,选准答案 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答案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 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 |
详解题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第一处区分点:用主谓断句法,主语“南直巡抚曹邦辅”,谓语“亲督”,宾语“兵备”,“王崇古”是下句的主语,故在“王崇古”前断开,排除AC;
第二处区分点:“扼其东路”的是“王崇古会集各部的兵力”,故在“兵”前断开;“随地与战”和“追及于杨家桥”,两个动词“战”“追”要断开,在“追”前断开,故排除B。
本句翻译为:南直巡抚曹邦辅亲自督兵战备,王崇古会集各部,军队占据了敌人的东路,四面收缩包围圈,随地与敌人作战,追击到了杨家桥,全部歼灭敌人。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南直隶大致在今河北、天津等地”说法错误。明朝迁都北京后,南直隶简称南直,是明朝处于南方、直隶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隶州的区域的总称。相当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地区。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杨家桥大捷,南直巡抚曹邦辅将功劳据为己有,并率先向朝廷报告,引起意欲争功的赵文华的不满”理解错误。原文说“赵文华欲攘功,急趋赴之。比奏,则邦辅己先之,文华怒”,抢功的是赵文华,而不是曹邦辅。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得分点:“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夺”,失去,丧失;“委”,放弃;“走”,逃跑。
(2)得分点:“觉”,觉察;“欺罔”,“欺君罔上”;“视师”,掌管军队;“且见谴”,被动句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深入理解文意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邵惟忠认为必须迅速解决倭患的原因。
由原文“倭薄通州,围未解,余众自狼山转掠濒江诸郡县”,“薄”“围未解”可见形势危急,“余众自狼山转掠濒江诸郡县”可见范围广;可以概括出倭寇进逼猛烈而范围广。
由原文“而瓜、仪为留都门户”,可见倭寇已经威胁到了留都南京。
由原文“镇、常乃漕运咽喉”,可见倭寇已经威胁到漕运要道。
三、 典例导引(15分钟)
(2021•江苏•一模)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调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
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直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优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公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口:“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
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
D.百蛮,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
B.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
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
D.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特援他部以救倒县也。
(2)处尝问父老口:“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
5.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