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姜堰、如东、前黄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评讲(一)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1-14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姜堰、如东、前黄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评讲(一)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6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试卷的非连续性阅读题行文思路与技巧分析题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素养导航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文本阅读分别从材料局部理解、整体理解以及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来设题,考查论证方法以及学生的审题以及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内容导学(25分钟)

1.现代文阅读(一)

梳理文本:

材料一节选自潘天强《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材料二节选自《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非连续文本阅读题在审题上要注意分析关键词。“简要概括”,指向简明扼要地直接提供结果,无需答出分析的过程和依据;“因素”,指向从不同角度分析成因,需要相应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面对开放的综合性思辨题,首先要对“有人”的观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的举例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在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同文章的观点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举事例能否超越自身文本去证明或反驳别的文本观点,需要读者看清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的思维方法,然后结合材料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详解题目: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可以长期效仿”有误。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是“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根据语句中的“当时”“某一个历史时期”可知,这种英雄理念是具有时代特征和限制的,而非长期的。

C.“就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过于绝对。该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由于交际双方在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出现障碍,因此,文化认同越来越得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交际双方的重视”。原句意思是由于这些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文化认同这一种理念开始得到重视,而并不是说加深对这些差异知识的了解,就能实现跨文化交流。

D.“打破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理解有误。该项对应原文材料二第三段,根据原文语段中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可知,作者对文化的自有价值体系是持肯定态度的,并未要求打破。该项其他的原文信息在该段“首先要理解和认同对方的文化,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中,选项内容在该句中均可得到验证。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选项中西方文化不利于跨文化交流而儒家思想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断有误。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是“由于儒家思想……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原文讲的是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运行。对此,作者还提出了“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这样的解决方案。因此,作者在原文中并非持有贬西褒中的情感态度。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虬髯客忧苍生弃争天下远渡扶桑”不符合西方的英雄观。由原文中“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可知虬髯客重苍生轻个人的态度与西方重个人的英雄观是有冲突的。故选C。

重点讲解:(第5题)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6分)

【解题技法】

分析行文思路“3技巧”: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理清行文思路,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性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2.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3.辨明重要文句

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4.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首先×××,进而×××,最后×××。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重新解答】

                                                                             

                                                                              

                                                                              

三、   典例导引(15分钟)

【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这可以从中医的传统来说起。第一,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第一,它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动,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

                                                                              

                                                                                

                                                                             

 

2. 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