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加餐”,适得其反
高三(7)班 秦程
鲁侯误把海鸟当神鸟,一片好心终究付之一炬。从中不难看出海鸟的需求与鲁侯的认知相矛盾,而中学生教育何尝不如此?一味盲目加压,终使中学生如海鸟惶恐不安,抑郁而终。
如今社会,不知多少中学生正如海鸟一样,其原因何在?为何本益国利民的教育反倒成了学生的“地狱”?从表层来看,这是源于对成绩的盲目追求。育人者本意为善,加压是为了提升学生成绩着想。然而压力伴随形变,其中不少学生难免无法适应,在压力下失去理性,盲目寻求达标。“内卷”之风大概如此产生。而究其根本,此类现象如郭橐驼口中“他植者”,错误认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无法做到“顺木之天”,造成“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的表现。教育者没有设身处地、因人制宜地考虑到不同学生实际情况,造成了这般现象。
盲目给学生“加餐”,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鲁侯热情款待海鸟,才导致其死亡。对于学生,若是学有余力者,“加餐”大有益处;但若是已“饱食”者,此时“加餐”便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适度“加餐”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而过量“加餐”对任何人也无益处。一旦因为盲目加压而使学生的任务无法完成,学生便很可能抱以应付心态,更不必说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于是效率反倒低下,心态反而不正。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知建国初期的“大跃进”便是因为盲目学习苏联,其浮夸风气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适量的任务,常常事半功倍;过量的任务,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抓住了海鸟自身需求与鲁侯认知之间的矛盾,也许对解决中学生教育存在的盲目加压问题提供启示。作为教育者,本身应具备分析不同学生不同问题的能力,合理布置适合不同学生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作为中学生,更需拥有理性思考的大脑,掌握合乎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一定的行动力。除此之外,鲁侯与海鸟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学生与老师日日接触,语言相通,交流便是应对如网课一样特殊情况下的法宝。
复兴时代,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学生教育尤为重要。解决盲目“加餐”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必将为祖国的未来提供保障。
莫让苦心成囚学生之牢笼
高三(9)班 巫丹妮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被鲁侯视为神鸟悉心照料的海鸟,在惶恐不安中很快死去,顾视当今中学生教育,忽觉领悟这则小故事的部分内涵,正是:莫让苦心成为囚禁学生之牢笼。
如今的中学生教育,不知不觉之中“逼疯”了一大批学生。究其原因,是家中的父母竭尽所能,为孩子计划好一切,细微之至,希望孩子的学习之路可以如他们所愿;是学校里的老师呕心沥血,编写讲义,布置作业,希望学生,可以一步步按规矩学习;是……乍一看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出于:爱子之心、育才之心、责任之心,步步都在为学生考虑,可为什么学生们不领情,适得其反呢?溯其根源,他们没有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强予真心反而将学生锁入牢笼,推向深渊。就如同鲁侯的一片诚心却害死了海鸟。
众所周知,海鸟适合在广阔的海洋,无拘无束的翱翔,并以海中鲜美的鱼儿为食。同样的,中学生的教育之路,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状况,用最适合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便是此理。我们不否认家长、学校的一片苦心,《小别离》中,朵朵的妈妈为其学习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全身心的为之操劳。一些“魔鬼”学校,严格要求学生,“地狱级”的校规背后也蕴藏着师长的一片苦心。只是他们的苦心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方式。
所谓教育,当如雅斯贝尔斯曾言,“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依笔者之见,“唤醒”贵在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实际需求的行为。只有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了解怎样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能真正“唤醒”每一个灵魂。
同样,寻找最适合的,遵循一般规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听之任之。而应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正面引导,不可拔苗助长,亦不可任其“野蛮生长”。
海面上纵身飞舞的海鸟,让其遵从本性,不强加“爱意”,它便可以做最幸福的鸟;而于中学生,在漫漫学习征途中,让其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家长,学校携手合理引导,不以自己的意愿要求他们,他们便可挣脱牢笼,闯出一片天地。
为教育减负
高三(11)王馨艺
本应翱翔天际的海鸟,在鲁侯的“精心招待”下郁郁而终。在唏嘘的同时不由引发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家长所谓的“为孩子好”是否真的适当?是否会造成“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惨淡局面。我以为,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天性。
教育理应与孩子的身心健康相适。倘若故事中的鲁侯不是一味将自己所认为“丰盛”的招待强加于海鸟,而是理性考虑到鸟类的生活习性,将靡靡丝竹之音换为天然的风浪声,将丰美的食物换作普通的鱼虾,海鸟还是否会终日惶恐不安、食不下咽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而教育也与之同理,一味地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压在孩子身上,虽然打着“爱”的旗号,却丝毫不顾及孩子的身心感受。“填鸭式”式的学习,不仅会磨灭孩子自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更会使他们失去独立思考与探索创造的能力。
顺应孩子的天性,适当给予修正与帮助,方为正确的教育之道。西双版纳迁徙的象群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人们在赞叹象群的憨态可掬时也为中国能顺应象群天性,不强加干预的做法叫好。暖心的群众不驱逐打扰象群,默默收拾残局,人象关系和谐,其乐融融。孩子天性本就向往自由,无拘无束。家长若像鲁侯一样,将各类“学习大礼包”强行塞给孩子,孩子只会如受惊的海鸟一样寝食难安,更别提静下心来学习。而若像对待象群那样顺应孩子的天性,不是强加,而是引导孩子,挖掘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并给予适时的助力,寓教于乐,从而做到快乐学习,自己主动学习。“”
古语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国家与教育部深谙此道,适时推行双减政策,移开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并且注重对孩子美育教育,引导孩子进行实践与探索,在释放天性的同时,找到兴趣所在,产生学习热情,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凡事物极必反,不妨给教育做“减法”,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神鸟,不做神鸟,自有海阔天高处,凭鱼跃,任鸟飞。
顺应教育规律,静待花开
高三(13)班 束佳芯
昔有鲁侯以雅乐美食招待海鸟,海鸟受惊吓致死;今有教育者拔苗助长,罔顾孩子的接受程度,一味“填鸭式”教育。我以为真正的教育当以鲁侯为戒,顺应孩子的成长天性,要作为但不乱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过程,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远超鲁侯之于海鸟,鲁侯对海鸟的爱尽己所能,却成了一剂毒药;如今,对教育的重视被绑架,被异化,演变成内卷的军备竞赛,又何益于孩子的成长?不顾教育规律,“鸡娃”之风蔓延,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了家长的教育投入,而且引发社会的焦虑,造成恶性竞争,无益消耗。
千百年前,孔子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其意义不言而喻,家长与教育者都应以此为鉴。每个孩子的天资有高低,若如鲁侯把海鸟当做神鸟一般,把自家的孩子视为天才,过度教授,不仅徒然无功,更严重的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世上韦东奕一般的天才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孩子只是普通人,切勿盲从少数天才的教育方式,而应选择适合自家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教育当拒绝以“爱”为名的强加。给孩子报补习班越多越好,这是许多家长的错误认识,以为让孩子学得越多越早,就是越爱孩子,其实不然。秋天的果子在夏天摘下,必然苦涩,这样的爱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诚然,我们无法否定努力的作用,但是事倍功半终究不是好的结果,这样畸形的爱剥夺了中学生应有的青春豪气,成了压在他们肩头沉甸甸的负担。当爱成了负担,爱又何以为爱?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如郭橐驼种树一般,要“顺木之天”才能“以致其性”,但不是不提倡、不作为,而是当坚决不乱作为。如此,才能“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教育乱象愈演愈烈,教育需要顺应孩子成长的天性,国家出台“双减”政策,便是为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书包减重,为家庭减负,为社会减少焦虑。中学生当在阳光下奔跑,而不是囿于小小的书桌。
避免“捧杀”式教育
高三(15)班 陈凤仪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价值观念。鲁侯养鸟的悲剧,在教育上的映射便是当下存在的“捧杀”式教育。误以为这只普通的海鸟是只神鸟,毕恭毕敬的将它供奉起来,最终却导致海鸟战战兢兢走向死亡。
同样,在教育方面,有许多家庭也习惯采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殊不知这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捧杀。
人是独立的个体,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一味的去顺从供养,只会导致孩子无法脱离家庭的保护。这样以后当他接触社会,一下遭遇地位的转变,便会很大程度上一蹶不振。所以从个体的角度上来看,“捧杀”式教育并不可取。
同样从群体的视角分析,“捧杀”式教育也是存在问题的。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是用爱与责任去教会孩子如何生活,而不是直接提供生活资本。如果“捧杀”式教育之风盛行,父母们拼命用金钱去堆砌教育,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攀比和焦虑,人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殊不知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当中学生只会攀比和焦虑,到那时谁还会认清教育的真正本质呢?金钱与溺爱的“捧杀”式教育会使得家庭教育深陷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泥潭中。
教育应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教育除了树人还有立德。好的品质,陪伴孩子一生。教会他奉献而不是索取,这样才会让他走得更远。而这些是“捧杀”式教育绝对无法达到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一颗平等之心与孩子进行心灵间的对话。教育是平等的,是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并不因为谁是父母,谁是儿女,就变得应以谁为中心。好的教育应是教会下一代爱与平等。 所以每个家庭应避免“捧杀”式教育。用爱与平等教会下一代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中学生可以成为羽翼丰满的海鸟,而不是困于神庙的神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