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12月优秀作文一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2-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迎接到祖庙里供养起来。每天演奏音乐给它听,给它吃丰美的食物。鲁侯的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近日,《中学生教育论坛》杂志向你约稿,请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顺之天性

高三(1)班  吴桐

   材料中的海鸟被鲁侯奉若神明,丰盛招待,结果却因惶恐不安、不吃不喝而死,实为可笑。不由得想到《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每日检查所植树木,“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最终的结果却是“木之性日以离矣”。两则故事都有着共同之处:强调顺应天性的重要性。

   物如此,人亦然。教育事业也如“养鸟”一般需要强调顺之天性,不过却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解。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将课本知识强加给学生,将其保护在舒适圈中,而在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不断试错中成长,发掘出自己的天赋与潜能,秉持向前。

   反观当下,又有多少家庭将孩子当成“神鸟”一样呵护与照料?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摇摇欲坠。而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正需要支撑民族复兴的顶梁柱,这样的“娇花”又何以负重前行,挺立起民族的脊梁?“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一味地服从自我的主观臆断,而不去考虑顺从孩子学生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李四光曾感慨道:“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诚如斯言,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坐标上有着机遇与挑战,只有教育孩子如何突破自己的茧壳,推倒圈层化的厚障壁,释放出天性,才能临危不乱,抓住机遇,更好地迎接挑战,教育因此被赋予更崇高的价值。

   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释放天性?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交流与陪伴,在不断深入的交流探索中,方能更好地找到孩子天性所在。于学校而言,老师拥有着更专业的知识,但由于学生数量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像家庭一样对待学生。但是学校可以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开设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主动选择,在潜移默化中顺应自己的天性。

   当然,教育包括两个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与付出。作为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应该主动发掘出自己的天性,与老师家长多交流讨论,而不是固步自封,将自己囚禁在封闭的牢笼中。

   顺之天性,教育会更有意义。

 

顺其天性,因材树人

高三(1)班 薛一凡

在内卷化日趋严重的当下,焦虑之风刮至中学教育领域。承载着父母“成龙”“成凤”之夙愿的学校,更需以冷静之心,顺其天性,因材树人。

被迫聆听高雅音乐、享受丰美食物的海鸟不过三日便惶恐而亡;而被迫奔波于各类培训班却不知其真实需求的中学生也免不了迷茫与颓怠。《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语云:“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树人犹如树木,既不能弃而不问,也不能“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做到顺应天性育人才可谓“成如容易却艰辛”。

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参与者自主选择或是被动接受特定的学习内容。一定时间内,自主选选择的一组不仅学习效率更高,而且也获得了更舒适的学习体验,而被动接受的一组明显落后。因材树人的关键在于换“师讲”为“生问”,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自己。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譬如那个将海鸟养死的鲁侯,实际上便是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不可避免地落入了自己编织的窠臼中。倘若教师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就好比给海鸟听成人雅乐,如何达成预期效果?放诸眼下,我们既不能苛求文科生在数理竞赛中夺金,亦难求理科生将上下五千年史实熟稔于心。各有所长,方可各取所需,各有所用。

因材树人还需顺应时代潮流,紧握时代命脉。现当代固然已没有“神鸟”之传说,但落后的观念却依然深深扎根于人心。你是否也被灌输过“女生别学理科,不可能比男生强”的偏见言论?是否成为“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论的受害者?你是否逐渐接受着外界贴上的种种标签,一步步再难抬头仰望星辰?诚然,针对中学生教育的落后观念仍在传承延续,但时代已不容其再发酵壮大了。如今前有“五育并举”,后有“强基兴国”,基础学科重新被重视,专业人才得到重点培养。象牙塔正面向不同的学生打开更广阔大门,现在的中学生终将成为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

因而,你若是老师,就让你的“海鸟”飞出“牢笼”,飞向广阔的苍穹;你如是学生,请满怀期待地去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学校教育,请顺应天性而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特质,发掘天赋异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存在感和幸福感!

 

顺其天以致其性

高三(3)班  刘城畅

一只落在鲁国城郊外的海鸟被鲁侯认作神鸟,于是亲自迎接到祖庙里供养起来,给他美食,为它奏乐,可这样的方式反而使海鸟惶恐不安,最终不幸殒命。这一则故事中的海鸟与鲁侯,不也像极了生活中的一些学生和他们的家庭。

每一个学生之于一个家庭,就好像故事中海鸟之于鲁国,尽管这只海鸟与其他海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鲁国却是稀罕之物。然而,鲁侯的招待反而使海鸟头晕目眩,这也恰哈反映出了当代部分中学生的一大困境——家庭对于自己的事情,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过于操心,以至于大量精神压力像沉重的沙袋积压在学生身上。

鲁侯对海鸟的盲目供奉,也恰恰说明了他对海鸟的不了解。现实中,不少父母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总陷入“我认为这样好,孩子就必须这样”“没人比我更懂我的孩子’的误区。结果就如故事中那样,父母像鲁侯一样认为自己尽心尽力了,结果却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轻则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重则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而身为一只海鸟,我只想要一片蓝天,可以翱翔的蓝天。假使鲁侯放还神鸟于天地间,没有把它囚于寺庙,也就不会酿成这个悲剧。在现实中,中学生正处于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既要面对多变的未来,也要塑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学生与父母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应成为一只能开口说话的“海鸟”。遇到困难或和父母产生矛盾时,主动向父母伸出橄榄枝。另一方面,对于家长,应成为一位愿意放神鸟回归自然的鲁侯,在这时放下权威,给孩子空间,不能“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开导孩子,切忌在孩子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时候重拳打压。更不能片面追求让孩子“懂事”。只有这样双方互相理解,才更有助于中学生成长,形成健康人格,拥有美好的未来。

教育,本意就像是让一棵松树长得挺拔,让一丛灌木长得茂盛,而非让藤蔓长成红豆杉。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他的发展意愿,这才能使他成为飞翔的神鸟。    

 

顺应天性,不做笼中之鸟

高三(5)班  秦弦

当鲁侯用悠扬的音乐,丰美的食物供养海鸟时,却造成这只海鸟的死亡。看似盛情的“款待”,却成为杀死海鸟的真正凶手。

海鸟是属于大自然的,是本应该自由飞翔的,而不是供养在祖庙里,接受那不属于它的东西。悠扬的音乐,丰美的食物不是他的归宿,也终将造成它的死亡,而供养它的最好方法其实是顺应其天性。

正如这只海鸟,当拥有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惶恐不安。作为一名中学生,也是如此,我们能拥有的只有优异或一般的成绩。若是在追求成绩的心中,添上不该有的情感,拥有了在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情愫,那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老师与家长的失望目光,更是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慌乱,最终导致的“死亡”便会是毫无希望与光明的未来。把握自己所能拥有之物,拒绝自己所不能甚至不该拥有之物,才能使内心坦然,不为那些事情而惶恐不安。

顺应其天性,成就其自我。鸟是天性是在自然中自由翱翔,而不是成为所谓的笼中之鸟;那中学生的天性就是在知识的世界中勇攀成绩的高峰。当海鸟失去了自由,终将郁郁寡欢而亡;若中学生失去向上拼搏的激情,又谈何理想,谈何未来?也终将被禁锢于一座小城中,无法切身领略世界真正的模样。任何事物都有其天性,柳宗元也曾写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抑制其天性的发展,那他的的路终将走不远,只有顺应天性,才能是使自己“自由翱翔”,使自己“枝繁叶茂”,使自己实现理想与抱负。

鲁侯所犯的错误,不能在中学生身上重演。作为中学生,需要在学习之余思考,明白自己的天性如何,清楚自己所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的天性是向上拼搏,中学亦当如此。只有领悟并顺应天性的发展,才能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愈战愈勇。

海鸟需要自由,人也如此。顺应天性发展,拒绝成为笼中之鸟。

 

顺己之天,以致发展

高三(7)班  倪浩然

从前有只海鸟,落于鲁国都城郊外,鲁侯以为是只神鸟,迎之于祖庙,奏之以美乐,食之以珍馐,结果海鸟三日而亡。这是为何?海鸟本非神鸟,当以海风为乐,当以鱼虾为食,岂能违背天性,以神鸟的身份立于庙堂之上?

其实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于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一致,许多学校纷纷效仿名校,不注重自身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强迫老师和学生按照既定的规则教书与学习。依我之见,这类“填鸭”式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天性的扼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我们唯有顺应学生们的天性,方能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何为天性?天性是一个人性格的反映,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它是我们在经历独属于我们的人生后的所得。天性就像一只罗盘,在星辰大海中指引着我们驶向何方。

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人的天性与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偏重于理科,而有的人却偏重于文科。对于不同的学生,倘若只是一昧地灌输知识,那么学生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教育,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成绩的退步。教育需因人而异,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对于学校而言,不同地区的学校,不仅生源不同,师资力量和教研设备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能力的拔高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不同地区学生的差距,盲目跟风,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教育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而定,较为落后的地区的学校应注重基础教育,努力使学生们拥有更多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提高学生们的能力,为其冲刺名校提供动力。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指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正因顺应了木的天性,木方能寿且孳。教育亦是如此,唯有顺应学生的天性,学生方能得到发展,在适合自身天性的环境中不断进步。

顺已之天,方得发展。中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接班人,其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教育事业不容忽视,因材施教,势在必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