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记》 中有记载:“士无故不彻琴瑟。”足可见古琴是众乐之王、四艺之首、古代文人必修,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
其中,十三徽象征十三个月(含闰月),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三百六旬六日,面圆、底平象征天与地,龙池、凤沼、雁足、岳山等象征自然万物。可谓“合天人之和”,体现了“中正平和”之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圣人之器”。 何为“八音”? 《三字经》中“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其中的“丝”指的就是琴、瑟这一类的丝弦材质制成的乐器。那么“八音”是什么?分别指代哪些乐器? 据考证,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独有的以制作材料为依据的乐器分类方法,即“八音”分类法。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具体说来金之属(如钟);石之属(如磬);土之属(如埙、缶);革之属(如鼓);丝之属(如琴、瑟);木之属(如柷);匏之属 (如笙);竹之属 ( 如箫)。 《竹枝词》 编钟曲 《竹枝词》旋律缓慢舒展,情调古朴淡雅,采用了两套编钟、编磬演奏,同一主题反复数遍,钟磬合奏形成了简单的和声,悠远空灵,营造出一种“金石之声”的宫廷气派。
“金石之声”——编钟 我们今天能够听到古朴典雅,充满宫廷气派的《竹枝词》,得益于1978年的考古发现。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考古学家从曾侯乙墓中成功发掘出编钟、编磬。 其中编钟共65枚,分上、中、下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音域跨五个八度。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弥补了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按周礼规定: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当时,编钟的拥有规模、悬挂方式就是王权等级的象征。 由此可见,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