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周高一语文比对式听课点评(2021.11.27)
本周比对式抽签听课为高一语文,分别是2021年11月24日上午第三节高一(15)班曹文萱老师和下午第二节高一(6)班杨钰老师,两位老师的课题都是《拿来主义》。
教学优点:
1.高一语文备课组做到了统一导学案和授课内容。课堂上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有共同的部分,也有基于学情的调整,符合教材重点,切合课标导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指向“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有指向“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都是符合语文学科性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两位老师在课堂环节有求创新、抓规范的主动意识和做法。课堂导入环节,灵活自然,曹老师用“拿来主义”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杨老师展示几幅周令飞与《觉醒年代》的图片,借图回顾鲁迅其人。两位老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流畅,前后衔接自然。
3.曹文萱老师的课堂以“鲁迅的杂文特点”为切入点,设计了整节课的语文探究活动。聚焦《拿来主义》文本,对鲁迅杂文特点中的现实针对性和表现形式灵活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体现在何处进行了探究。教学设计符合课改导向,践行任务群学习方式,课堂整体参与度高,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梳理“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内容,采用64k小纸,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严格遵守“三严禁”原则。
4.杨钰老师的课堂重视思路的点拨,学生始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拿来主义的观点在哪里提出来?文章从哪段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杨老师没有包办回答,而是求助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来评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放手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
不足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不敢适当的整合和恰当的取舍。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一种观念,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整合注意前后衔接,左右联系,内外沟通。教材上的内容并不是都要教给学生的。要研究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读完全能够理解的,哪些内容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才能逐渐解决的,哪些问题确实需要教师讲解或点拨才能解决的。
2.在课堂节奏方面,太在意教师课前的预设,忙于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忽视“生成”。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评价一堂课好不好,不能仅仅看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且要看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自己讲出来。要改变“预设—讲授”的模式,形成“预设—生成”的模式。
3.注意板书的训练和设计。写板书时要注意字体和格式,板书追求条理清晰,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多写板书,并让板书成为自己的加分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