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苏州第一学期期中试卷评讲(二)
研制人:徐丹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1.30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试卷的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题部分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素养导航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导学
(一)古诗鉴赏
1、 读懂标题:
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倅),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2、 认识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3、 理解大意。
4、 十五题C选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这一句是阅读难点。补充相关资料如下:
送张六谏议归朝 武元衡 诏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
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鸳鸿得路争先翥,松柏凌寒独后凋。
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 注:公元100年,年迈的班超上书请求回国:“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5、关于送别诗
题材特征 |
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
常见标志 |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
内容情感 |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却不杂乱无章。 |
常用手法 |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情绪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
教材链接 |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二)语言文字运用
1、词语辨析题策略:
结合语境;日常积累(适用对象、侧重点、感情色彩、语法搭配、词意轻重、语体风格……);排除法
;联想法……
2自行订正:
3、反思总结:审清题干是首要环节。语文考试时间有限,仿写句子得分机率大。既无需浪费时间多写,也不能忽略原句的语言形式特点。修辞手法是必备技能;理解常考修辞手法是灵活使用的前提,建议教师抓住修辞手法的特点,帮助学生区分易混修辞,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在平时写作中加以训练;语言表达是综合能力。书面表达讲求卷面整洁美观,词语的巧妙组合绝非强行造词,建议教师在课堂上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语言面貌。
与问题对话,与文本对话
判断话题内容
——依据:上下文陈述的对象、核心概念、照应词
判断逻辑关系
——起始引领、过渡衔接、总结概括、补充…
因果、转折、递进、顺承、条件、并列…
——依据:位置、关联词、标点、指代词、修辞……
二、典例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橦布:橦树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气象阔大,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应接不暇。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升导练(25分钟+15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是任何鸟之所不能及。( ① ),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在眼底缠绵。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但它时而又幻形为薄命的佳人,时而又幻形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这在国民的感情中是成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是成了国民的感情。而且,这感情还超越了“国民的”之范围,东方诸国大抵是受了 ▲ 的。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便并不输于本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而它的性质尤其专横而残忍。这鸟是不砌巢的, ▲ 孵卵哺雏,在生殖季节只产卵于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化哺育。鹃雏孵化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听其号寒啼饥而惨死,而自己则独霸着莺的哺育。( ② ),劬劳着哺育着鹃雏,真是一幅令人不平,令人可以流泪的情景。
想到这些,觉得杜鹃这鸟大可以成为 ▲ 者的标本了。然而,( ③ )。杜鹃是与生俱来的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 ▲ 。
(摘编自郭沫若《杜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感染 更不 欺世惑俗 佳人志士
B.传染 也不 欺世盗名 佳人志士
C.感染 也不 欺世盗名 仁人志士
D.传染 更不 欺世惑俗 仁人志士
19.下列关于杜鹃的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C. 墙上杜鹃鸟,又作思归鸣。
D.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20.请在文中①②③处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几年,宠物“活体盲盒”引发热议。“活体盲盒”的玩法与普通盲盒一样,商家随机盲发,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品种,只有拿到快递、打开包装后,才能看到购买的宠物长啥样,这就等于是在碰运气了。
宠物“活体盲盒”颠覆了消费模式,使得宠物信息变成“黑箱”,消费者无从知晓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押注运气的方式,赌自己能花小钱买到贵重品种。由于买家众多,商家并不会亏钱,反而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中大赚一笔。
宠物“活体盲盒”都是通过快递邮寄,没有进行卫生检疫,违反了邮政法规,理应依法禁止和处罚。“盲盒经济”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要严格恪守法律和道德,消费者不宜盲目跟风,需树立理性消费和尊重生命。
21. 请结合文本给“活体盲盒经济”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