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练之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C
15.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14.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晚岳阳言怀二首(其一)
崔橹
零落过清明,异国光阴老客情。
云梦夕阳愁里色,洞庭春浪坐来声。
天边一与旧山别,江上几看芳草生。
独倚阑干意难写,暮笳呜咽调孤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晚春花朵零落的季节特点和诗人客居他乡、年华老去的悲伤境况。
B.颔联选取“云梦”“夕阳”“洞庭”“春浪”意象,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洞庭夕照图。
C.诗人已离家多年,来到遥远的岳阳,不禁想起在故乡醉心于欣赏江边芳草的情景。
D.全诗朴素自然,无华丽的语言和绚丽的修辞,字里行间却蕴藏着深沉饱满的情感。
16.尾联中的“阑干”意象对抒发诗人的情感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C
16.这里是岳阳楼上的“阑干”,为诗人提供了开阔视角,所眺之景辽阔,所闻之声悲壮,诗人的“愁”也显得浩渺无边;诗人与壮阔之景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烘托诗人浓重而难以抒泄的愁绪。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C项中“江上几看芳草生”并非故乡之事,而是客居之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的感慨,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诗歌诗句含义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中的“阑干”意象对抒发诗人的情感有哪些作用”,然后理解诗人“独倚阑干”是因为愁绪浓重而难以抒泄,再根据“对抒发诗人的情感的作用”结合尾联中“暮笳呜咽调孤城”景色描写,从“情”和“景”的角度可以看出:为诗人提供了开阔视角,所眺之景辽阔,所闻之声悲壮,诗人的“愁”也显得浩渺无边,与“独倚阑干”的形象形成对照,烘托愁绪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诗人傍晚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所看到的景象。
C.诗中以“擘絮”比喻云朵,“磨镰”比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
D.这首诗前两联写人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16.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后两联的抒情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D
16.后两联直接抒情;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代指官场,“偶动”“久厌”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感。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项中“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没有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由“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惋惜、慨叹。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诗歌诗句含义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诗后两联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偶动”“久厌”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这两句诗的意思为: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相聚携手赏美景,可惜老之将至。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感慨时光流逝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①(节选)
梅尧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②,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③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注】①1038年(景祐五年),梅尧臣将在建德县卸任,范仲淹时知饶州,约他同游庐山。在范仲淹席上,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这种美味,引起梅尧臣极大兴趣,写下此诗记下当时情景。②封豕:大猪。③镆铘:古代宝剑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四句既描写了初春物候,而且也暗示河豚上市有季节性,表现了河豚的价值。
B.诗歌第七句到第十句,分说河豚外形之“怪”与可能使人丧生之“毒”。
C.“持问南方人”以下四句,写南方人对河豚这种有毒美味的袒护夸赞。
D.“我语不能屈”二句,写作者不能改变南方人对河豚的褒美,陷入思考,空自叹息。
16.本诗是如何表现河豚“怪”与“毒”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A
16.①运用比喻表现“其状”,将河豚比作“忿腹”的大猪和“怒目”的吴蛙,突出其怪状。②运用想象(联想)表现“其毒”,通过想象人吃了处理不当的河豚就像吞剑自杀,突出其毒之大。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A项,“首四句既描写了初春物候”错误,从诗中“生荻芽“和”飞杨花”来看此时应该是暮春时节,而非初春,此时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形象、技巧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表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手法。首先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诗句,如“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是描摹河豚“其状”,意思是“鼓动的大腹好像一头大猪,突出双眼,又如同吴地鼓腹的青蛙”,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展现河豚形状之怪,河豚之腹较其他鱼大,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眼镜突出,靠近头顶,故形状古怪;如“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意思是“烧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马上丧命,就像遭到利剑的宰杀”,这是展现河豚之毒,河豚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假如处理不慎,食用后会很快中毒丧生,诗人用“入喉为镆铘(利剑)”的想象,更为惊心动魄,可见毒性很大。诗人认为,要享用如此美味,得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考生可以从比喻和想象的角度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
谢薖①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②天上。锦楼③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薖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秋期:即七夕。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间,牵牛、织女过鹊桥,相会于银河。③锦楼:当时富贵人家用锦锻扎成的乞巧楼。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起首三句,写七夕所见的天空景象及七夕传说,蕴含着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歆羡、赞美之情。
B.上片后三句,写自己在七夕佳节中的境遇。作者独对“清流叠嶂”而不结“锦楼”乞巧,充分透露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境。
C.“一杯相属”三句,以沉痛的询问,抒发了作者丧失伴侣的悲哀,对前程往事的追忆以及对今日形单影只的伤心。
D.结尾三句议论兼抒情,抒发了一个普遍性、永恒性的感慨、耐人寻味。结构上,呼应开头,紧扣七夕话题,使全词显得圆融、完整。
16.“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16.将天上与人间对比,写天上银河风平浪静,而世道黑暗,人间看似平地,却崎岖不平(3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悲愤。(3分)
【解析】
15.B项“充分透露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境”错,应是体现了作者孤寂的心情,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后三句写人间虽平坦却又崎岖不平,银河虽汹涌但却没有风浪,将人间的崎岖与银汉无风浪相对比,以此反衬人间的不美满,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