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精准选例,精当用例,用好例证方法
研制人:徐丹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2.3
本课为作文指导课,意在通过具体练习,学习议论文选例标准和例证方法。
一、素养导航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考场作文,考生写议论文的最多,而写议论文,用例最多,几乎离开事例就无法写作。可是,一样用例,为什么有的作文被阅卷老师判以“例子堆砌”“例子陈旧”,而有的作文却被赞之“用例精当”“用例鲜活”?使用事例,大有讲究,不可习焉不察。那么,使用事例究竟有怎样的艺术性呢?
二、内容导学
真实性 (有信度) |
选择真实可信、事实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保障。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来说,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
典型性 (有力度) |
典型性即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
针对性 (有效度) |
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针对主旨选用材料。克服“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和中心无关的部分越动人,文字越多,这样的材料对中心的负面影响越大。 |
层次性 (有厚度) |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事例间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会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代(古代、近代、现当代)等。 |
新颖性 (有新度) |
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和感染力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这样的文章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 |
三、典例导引(20分钟)
(1)用例紧扣论点
叙例应围绕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展开,应当体现出对观点的认同。尽可能多地扣住论点或者写作材料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对事例生搬硬套。这样的论证就比较集中而紧凑,使行文没有散漫感。
(2)用例能简不繁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因此,在叙例时要坚持能简不繁的原则,因为叙例只是引述而不是描写,择要交代梗概即可,应舍弃其中的细节;或者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引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比较新颖的论据可以详尽点,家喻户晓的事例则尽可能概括。单个论据所占的篇幅不要太长。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于2020年5月3日安详逝世,享年93岁。
张乾二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张乾二曾说:“科学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为探求真理,只为求名求利,在科学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做事与做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从下面四则材料中选出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1)“我没有时间,评院士要花很多时间整理东西,还是把手头的事情先做好。”黄大年不愿申报院士,一心只为提升国家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水平。
(2)乔布斯的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件。脏了随手一换就行,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
(3)三毛天生热爱流浪,这个自称口袋里只有三毛钱的人,一路走来,享受生活,她曾在中国台湾追逐青春,在西班牙释放热情,在德国饱读书籍……她自由不羁却又渴望安宁,走遍万水千山只为安抚今生不安的灵魂。
(4)近日,一车主违停,在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提升导练(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弱德”与“群德”含义。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做到有所坚守,遵从自己的本心,这可谓“弱德”;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所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人民福祉,这可谓“群德”。
对于“弱德”和“群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中心论点:
选用论据:
1、
2、
3、
4、
五、例文鉴赏:
阅读例文,批阅评分
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顾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有时候“弱”并不是处于下势,反而占了优势。
公德也是一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弱德”,一是“群德”。弱德的“弱”是懦弱吗?当然不是,“弱”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是一种大爱。“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人无徳不立,足以见徳之于人的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对“弱德”的持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是其表现;高铁霸座,肆意推搡公交司机是其表现;广场舞扰民,景区刻字是其表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弱德”的持守,把自己看得太重,忽视了别人。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把持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弱德”,把持住自己,不因自己妨碍别人。
“群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活,应当以“群德”为修身之则。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是的,一个人的才能永远不能超越集体的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爱却在逐渐消失。大部分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遇见摔倒的老人,路人匆匆而过,吝啬自己那一点点去扶一下的时间;看见有人遭遇社会黑暗时,旁观的众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什么,这是群德的缺失。
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灌溉。社会发展,逐渐趋近于“群”,“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彰显着我们逐渐凝聚成一个大的群体。可见在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群德”,这是我们祖国团结强大起来所必需的。
“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二者兼得,合舟共济,一定会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