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情境任务作文审题立意
研制人:徐丹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2.1
本课为作文指导课,意在通过具体练习,对情境任务型命题有一些初步认识,感知新高考作文的新形式新变化。
一、素养导航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情境任务命题渐成新宠。所谓情境任务型写作,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对象,以及写作任务指令,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种新的写作形式,必然会带来审题与写作的新变化。这种写作新形式,将如何审题,又将如何写作呢?这正是本课要解决的核心。
二、内容导学
情境任务型题目一般包含“写作材料+情境任务+具体要求”三部分,其中“具体要求”即“三自”(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是情境任务型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普适性要求,这里不再赘述。所谓审题,就是既审材料,又审情境任务,而且重点是后者。下面只讨论“写作材料”和“情境任务”两部分。
一、审材料:抓住关键,读懂内容,全面把握
1.综合材料,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要素,读懂并概括内容。
2.综合材料内容及相关要素,读懂材料内容。
3.分析材料既要抓住关键语句,又不能忽视材料细节,需要“全面把握”。有些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题,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提醒考生在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
二、审情境任务
1.审准情境
即试题给出了什么样的写作情境,或班级读书会,或国际交流大会,或毕业赠言等。
2.明确任务指令
(1)内容指令。就是要求你写什么内容,这是审题关键中的关键,要认真、仔细地斟酌每一个字词,尤其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绝不可发生理解上的偏差。如2020年全国卷Ⅰ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感触”“最深”是关键词,“最深”暗含三者的比较。又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中的“地名”,就是最核心的词,绝不可等同于“地方”。
(2)写作主体指令,即写作主体是谁。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且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审题时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3)写作对象指令,即读者对象是谁。过去,高考作文写作是长期缺失读者对象意识的。如果有,也是投阅卷者所好。现在,写给谁的,任务指令中已经很明确、具体了。
(4)对话或文体指令,即使用什么样的对话文体。如材料规定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在完成这两项审题任务的基础上再准确立意: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
①对于分析材料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多角度思考,深化认识。
②联系时代、文化、个人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材料的内涵与现实意义,深入思考。
一、典例导引(20分钟)
(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审材料:抓住关键,读懂内容,全面把握
①抓住关键:鲍叔(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选一人)——辅佐、对桓公说、甘居其下等
②读懂内容:材料讲述了齐桓公在管仲、鲍叔的辅佐下一匡天下的故事
③全面把握:结合“终成一代霸业”“多鲍叔能知人”等细节,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鲍叔善于举荐贤才的观点
(2)审情境任务:把握情境,明确任务
把握情境:班级读书会
明确任务:
(3)巧立意: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
①对于分析材料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多角度思考,深化认识。
a.结合重要词句(辅佐)思考:忠君为国
b.结合重要词句(非管仲不可)思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慧眼识珠,心胸宽广
c.结合重要词句(甘居其下)思考:不为私利,胸怀大义,顾全大局
d.结合重要词句(终成一代霸业)思考:为国着想,一心为国
e.结合重点词句,综合思考:舍利取义,立人达己
②联系时代、文化、个人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材料的内涵与现实意义,深入思考。
a.联系时代: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业绩观
b.联系文化:这是家国天下的情怀
c.联系个人:我们应知人知己,了解时代的需求,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
四、提升导练(20分钟)
今年春节,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引发热议。
网友甲:一群“唐朝胖妞儿”,体态圆润,穿唐三彩色样的纱衣,画唐代“斜红”妆容,原汁原味,这才是传统啊!
网友乙:采用 5G+AR 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的视觉盛宴,一下子吸引了我。
网友丙:从穿戴造型看,舞蹈表现的是一群唐代少女。但她们嬉笑打闹,嗔怒搞怪,又和当下的少女毫无二致。
网友丁:听说舞蹈灵感源于博物馆的唐三彩乐俑,我最近就预约了博物馆的门票。
网友们关于《唐宫夜宴》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审材料:抓住关键,读懂内容,全面把握
(1)抓住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懂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面把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审情境任务:把握情境,明确任务
把握情境:
明确任务:
任务指令 |
具体内容 |
内容指令 |
|
主体指令 |
|
对象指令 |
|
文体指令 |
|
★3、巧立意: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系
五、例文鉴赏:
阅读例文,批阅评分
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的全网走红,将文化的传承重新引入人们的视野。当古色古香的舞乐上演,十四亿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在心底涌动。这不禁令我重思文化传承之义。
文化传承,顾名思义,首先在于对优秀文化基因的继承。这种继承首先应是忠于形式的,即忠于文化的“外化”表现。《唐宫夜宴》之所以广受欢迎,其最为浅表的原因便在于其对于唐代舞女丰盈体态、唐三彩独特纱衣与唐代“斜红”妆容的复刻,而当外在的唐代文化形式得以流传,大唐盛世物产丰饶、包容万象、开阔繁盛之盛况便跃然于眼前。当“斜红”妆容与丰腴之态将唐代美人的风流韵味重现,我们民族根脉于悠悠千里共同生产生活实践的共同审美情趣便被激发,被唤醒。唐代美人、三彩纱衣、“斜红”妆容——这些看似流于形式复刻之物,实则为悠悠中华的文化符号。当种种独具风韵的文化符号被传递,一段舞蹈便被冠以“中国舞蹈”之名,我们辉煌的传统文化便得以传递。
不惟此,若欲让传统文化于当今之社会“活”下来,时代基因的注入不可或缺。当5G+AR技术的技术打造出视觉盛宴,当春晚传媒助力舞蹈节目传播,《唐宫夜宴》方得以出圈,得以焕发活力,引人注目。“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当新时代、新活力注入旧文化、旧智慧,便不难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力量。当故宫的文创产品火爆全网,当敦煌研究院的3D参观受到欢迎,我们不难证实文化创新的力量——它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是代代中国人智慧的累加,是文化传承的来路。
从《唐宫夜宴》中,我们依稀可见唐时少女的嬉笑怒骂,她们照进现实当下,引发出跨越时空之共鸣。在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之下,一代代人以自己的努力将文化熔铸于艺术之间,促使人类文明永续传承,一路向前。而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在文化的传承中洞见唐人之趣、唐人之情。然而我们也应牢记自身文化传承者、创造者的身份,在欣赏之余,尽己之力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华中国故事。
所谓文化,乃人文化人而成。它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