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诗歌鉴赏——以意逆志,领悟家国情怀
研制人:胡纯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1.25.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学习领悟古人的家国情怀。
一、素养导航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这一点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情感又是抽象的事物,无影无形,不好把握,向来是鉴赏诗歌的难点,更是高考的重点。不过,诗歌的情感线索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无踪可觅的,我们仍可以从诗歌的标题、作者、意象、类别等方面来探寻它的情感线索,破解它的情感密码。
二、 内容导学
(一)核心内容,导图概览
(二)借助抓手,精准理解
词语定情
1.抓住两种“情语”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
借景察情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中捕捉背后的情感。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咏物传情
咏物传情,即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解答此类情感题目,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一关乎物后志。
典故挖情
1.积累古诗常用典故的出处与含义
2.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
3.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
缘事析情
古人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因离家而思乡,因离别而伤怀,等等。像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都是一种即事感怀。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入“题材推情”中。
时空显情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那么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 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
2. 古代诗人喜怒哀乐的缘由
喜乐 |
自然 |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 |
人生 |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
国家 |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
悲愤 |
国家 |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
百姓 |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
历史 |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
悲愤 |
人生 |
不得志,仕途失意 |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
亲人 |
相思不得相见 |
友人 |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担忧 |
三、典例导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唐]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提升导练(约30分钟+1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 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居燕京。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③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注]
[唐]杜牧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 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注 正初:冬至日。此诗写于杜牧自请外放湖州任上,诗人时年48岁。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下面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被酒①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
四黎②之舍三首(其二)
[宋]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③。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②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③翁:苏轼自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南宋]陈与义[注]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胜哉!
注 陈与义,洛阳人。1129年夏天,诗人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公元1130年,随车驾返回临安,此诗为渡钱塘江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诗人自称,时中原尚未收复,诗人仕宦江南。
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诗人用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
C.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敞,象征国家复兴在即,光明在望。
D.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运,拓开了格局,深化了主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