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诗歌鉴赏——精准审题、精准答题
研制人:胡纯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1.26.
本课为诗歌鉴赏练习课,意在通过具体练习,对审题、答题方法的进行总结。
一、素养导航
相对于表达技巧题,古诗思想感情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的对象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感情的内涵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有意蕴,还有观点和理趣;从感情的程度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典中情;从考查的题型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
二、内容导学
精准审题
1.审答题方式
(1)直接概括:
①请概括××句(联、片、篇)的情感。
②××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情感表述方式直接作答。
(2)概括分析:
①××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②该诗的感情基调是“怅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先直接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重在后者。
2.审答题范围
是全诗型还是局部型(一句、一联、一片等)。审准范围,往往决定了阅读的范围与答题要点。如果是一句诗,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
3.审常式变式
常式提问是指直接要求答思想感情,变式提问主要体现在“情感”词语的变化上,如:
(1)××句(联、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请简要分析。
(2)××句(联、片)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愁”的具体内容。
(4)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尽管“情感”用语的方式不同,但都要求答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如问的“含意”,则要由表及里作答。
精准答题
1.表述要使用情感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情感术语,如果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因不是情感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准确且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情感术语。常用的情感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闲居之愁、思乡之愁等等。
2.表述要注意情感要素完整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情境)而产生的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3.表述要注意因题而异
情感概括题可直接使用上述形式。情感分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
(1)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三、典例导引
1.(202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八省市模拟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州新岁作①
张 说
去岁荆南②梅似雪,今年蓟③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编者注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正月。前一年春诗人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幽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蓟县(位于北京市西南)。②荆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③蓟:幽州。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提升导练(约30分钟+1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①
[宋]张元幹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②,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③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 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著名的爱国英雄,曾位居宰相,张元幹是他的僚属。钦宗绍兴八年(1138)金兵进攻,朝廷力主议和,李纲因力主抗金被罢免回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此间,张元幹写下这首词寄送给他。②《汉书·傅介子传》说楼兰王曾杀汉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③平章:评价,辨别。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的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
B.“十年”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扬州被战争摧残为一片空墟,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对高宗屈膝议和的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
C.“谩暗涩”句,是叹息如今议和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受到朝廷的罢斥压制。
D.“唤取”两句,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面对议和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应该就此隐退苕溪,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注]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时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诗文好友。李儋在长安和作者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作者写了这首诗寄赠答谢。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叙别起,又以花开一年结,不仅显现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人事变迁的慨叹。
B.颔联“世事”与颈联“邑有流亡”相合,“春愁”又与首联“花开”暗合,上下浑融,衔接自然。
C.“西楼望月几回圆”暗含奔赴西楼、仰观天空、计算时日、期待思念等动作与心理,极富张力。
D.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章法严密,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情感激愤,堪为七律名篇。
颈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功曹[注]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即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春天所作。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写景,给冷落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机。
C.尾联中的“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D.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
请指出颈联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