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期中作文讲评
研制人:胡纯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1.24.
本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期中考试作文题的反思,思考考场作文如何准确审题立意进而谋篇布局。
一、素养导航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情境任务命题渐成新宠。所谓情境任务型写作,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对象,以及写作任务指令,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种新的写作形式,必然会带来审题与写作的新变化。这种写作新形式,将如何审题,又将如何写作呢?
二、内容导学
(一)审题立意
材料来自《组织行为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群体思维现象”下定义,指出在群体活动中,个人的现实评价往往会屈从于群体思想的一致性。第二部分呈现“群体思维现象”的诸多表现形式,(1)和(2)都是对不同意见的态度,区别在于,(1)是文饰自己的错误,(2)是通过施加压力维持一致性;(3)是不同意见者为保持思想一致而采用的方法;(4)是群体潜意识中对“弃权”的非理性认知。
从现代文阅读I可知,“群体思维现象”不符合强调“积极”和“参与”的积极心理学原理,不符合“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设性的”原则;文言文阅读中荀彧的行为体现出反“群体思维现象”的价值;古代诗歌阅读中许浑调侃了趋同“群体思维现象”后陷入友情和乡情矛盾中的无奈。
(二)任务和情境
任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由表及里,对“群体思维现象”进行判断,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情境:“群体思维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要在“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应该如何应对“群体思维现象”,从而更好发挥个人在集体以及国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写作必须基于“群体思维现象”这个出发点。
(三)具体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选取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谋篇布局,并选用恰当的文体完成作文。
三、典例导引
优秀作文欣赏
一花独立,方得春色满园(58分)
当思维的水滴融入群体决策的海洋,个体的分量往往被弱视,甚至被迫塑造。然而,当单个水滴的活力不再,一片汪洋便也缩成了一方泥潭,畸形而了无生机。
在杰尼斯的案件分析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文饰自我过错,施加压力于他人,亦或是沉默、弃权,都显露出一种妥协服从于群体思想的风气。个体的独立性思维以及个体之间独立性的尊重,被隐匿在看似祥和的迷雾之中。
我们须知,一花之独立,方能得满园的姹紫嫣红。
在时代信息洪流的裹挟中,个体独立性思维的保持,显得难能可贵。卡尔莱格曾说“我们当向内审视”,此言得之。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充分而独立的自我思考,是基础与前提;少了它,就好比提琴失去琴弦,再不能奏出春日舞曲。同样,在群体决策中,暂时性地跳脱与隔离,在自己的思维圣殿中采花撷草,而不是在他人影响下丧失自信。博尔赫然说:“媚俗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借以言:“媚俗是对集体思维的绝对屈从。”
还须知,一花一草彼此的空间,是阳光温柔洒进来的地方。
在保持个体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学会为群体中的他人留空间。因意见相异而施加压力,无疑是塞源之举,只会让思维清泓发腐发臭。况且,个体之间的独立尊重与自我独立性,本质无二。
一朵花的失语,会导致整个花园的失声。社会中有太多“沉默的大多数”与“弃票者”。有言“这看似是对生活的明哲保身,实则是一种逃避与罪恶的默许。”群体决策中,需要每个人的声音,那会泻出美妙的协奏曲,会诞生动听的旋律。
群体思维中有失偏颇的作风,其实常见,并且常见的可怕。实质上,这是一种个人的不独立、娇纵乃至怯懦。集体中,个体往往“隐没”。缺少了放大镜,也就想“滥竽充数”了。当代青年,尤其要当心,千万不可步入这泥潭,变成一个聒噪的哑巴。
须知,思维是个体的事儿,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觉。认识到这一点,社会可以更清畅些,智慧也可以更多地显现。集体决策中,每一份子都要肩负起这种责任与自觉啊。
一花独立,它知道春天的责任在己,由此,春色遍满园了。
谁来拯救失语者(55分)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发现了一种“群体思维现象”,此现象中,不同意见者被“失语”,多数错误被文饰,以致决策失败。
群体思维现象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谁来坚持真理?谁来拯救失语者?我想,当是一种开放自由包容的社会氛围,求同存异。
失语者的悲哀,根源于社会的悲哀。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被教会残忍迫害。哥白尼只是水面之上的那个罢了,又有多少人沉默在水下呢?他们并非赞同教会,但黑暗统治如此,他们被迫沉默。当群体中的主导者或大多数,为达某种目的而对少数人施加压力时,他们往往显得权威而优越,同时,他们收紧了说话的渠道,以高压统治压抑水面之下的沸腾,将繁华世界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如此社会,缺乏活力与自由,以语言失声,慢慢过渡于思想失声,以群体思维粉饰失去活力、日益僵化的社会架构。
失语者的悲哀,必将导致社会的悲哀。回望华夏千年,2500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船坚炮利,唯有觉醒。晚清风雨飘摇,封建统治下民众失声,中国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是辛亥革命,打响民主共和第一枪,是青年学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之路。若黑暗之下,无人振臂一呼,无人高举火把,无人以命启民。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族的出路在哪里?人类社会的出路又在哪里?当我们选择了失语,就是选择了漠视,哪管外界风吹雨打,我独善其身,稳坐钓鱼台。但这个钓鱼台又有多稳呢?以沉默回应不同,避免意见交锋,只会放纵社会沉沦,向不可挽回的失败走下去。
允许不同,允许交锋,给失语者解放,我们需要包容,社会需要包容,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声音,以更激烈的思辨去孕育正确的道路。社会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氛围是当务之急。只有打开言路,学会倾听,才有改弦更张、革故鼎新、拨乱反正的可能。培育社会包容之风,让失语者发声,为社会发声!
谁来拯救失语者?将黑暗的、不透气的屋子打破,让光照进来,让社会开放包容!
四、提升导练(约30分钟+15分钟)
1、 请点评下列考场拟题
《群体性思维》
《做群体中的独立人》 《迎千夫诺诺,发一士谔谔》
《不在意他人,做真实的自己》
《不盲从,做最本真的自己》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地域宽广,方言众多。方言既是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的交流工具,也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随着社会发展,方言逐渐退场,而人们在认识到其价值后也以各种方式来挽留它。比如,华阴老腔早在2006年便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9年开始陆续在国外演出。比如,截至2013年,上海市已有一百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沪语教学。比如“90后”作家王占黑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意识地将嘉兴话融入小说故事。
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感触和思考?请写一个作文提纲。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个作文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