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 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1-25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了无数的文化精髓。而无论何种文明都需要人们的沿袭与传承。美术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感知、模仿、鉴赏与创造的过程。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美术学习与其相融合,形成自己的审美认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高中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美术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与传统文化修养。

一、在环境学习氛围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较为依赖美术的课堂教学,但同时又要注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作用。多种隐性因素共同构成一套校园隐性文化体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素养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一)注意校园的文化建设

首先,学校需要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校园内各种墙面环境以及宣传橱窗活动场地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营造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尤其是各种与美育和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教育因素。学校应当为美术教学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实施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与传统文化素养 [[1] 王文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000(095):178.">1]

(二)提升全体学生的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

美术教师不应该只是美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当是美的创造者与体现者。高中美术教师应通过优雅的教态,合体的服饰等各种客观因素来反映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因此其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各种行为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影响,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来指导自己进行教学,以尽可能的使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从而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识。

二、在鉴赏美术作品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依赖于鉴赏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探讨与思想碰撞,每一位观赏者由于知识积累、生活经历、认知层次等因素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件作品,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在教给学生观、感、悟、评的鉴赏方法同时,探讨不同角度的审美感受和文化体验 [[2] 李甜.试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8,000(012):104-105.">2]

(一)通过工艺美术鉴赏课,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工艺美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生,并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工艺美术作品器型之美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其外在形式与时代审美内涵的相关性,及传统工匠精神在经典工艺美术作品中的体现。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中国制陶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的陶瓷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彩陶,到南青北白瓷系,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到享誉世界的青花瓷,再到明清时代的斗彩、珐琅彩、粉彩瓷。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海上丝路,中国的瓷器远销海外,被人们广泛收藏。中国的陶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甚至欧洲瓷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瓷器的影响,欧洲瓷器的装饰图案与器型很长时间都模仿了中国瓷器。所以,学生在了解这部分的内容时,能够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文化自豪感 [[3] 祝建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渗透探究文[J].科学咨询,2020,000(005):157-158.">3]

(二)通过古代建筑,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中在观赏中国的古代建筑时,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的建筑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相关内容时,可以从宫殿和园林两个不同的建筑领域,从皇家和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带领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建筑理念和风格特色,尝试从文化角度分析、探究形成这种不同特色的根本原因,进而研究宫殿和园林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建构特色。在宫殿建筑中,除了欣赏体会其在建筑格局、样式和装饰彩绘中体现的皇权至上和等级森严的秩序外,还有着巧夺天工的工艺装饰、独特的榫卯连接和科学实用的结构部件斗拱,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有着墙倒屋不塌的神奇的抗震效果,凝聚着中国工匠的智慧,为世人所折服。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体系中,古代园林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园林建筑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具有美感的建筑与环境不仅宜居,还能使人保持心情愉悦,在观赏建筑的过程中体会到其内涵的传统文化 [[4] 刘瑞连.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信息周刊,2019,000(003):0325-0325.">4]

(三)通过名画鉴赏课,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历代名画都是一个时代文化和人们审美、艺术成就的结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名画鉴赏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不但欣赏作者高超的笔墨技巧,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人所特有的山水情怀以及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理念,体会耐人寻味的意境之美。在花鸟画中感受诗情画意,体会人格与品味。而在人物画中则注重体会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与民族文化,民族思想以及民族传统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与其他绘画不同的是,人们只有充分理解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意境和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在赏画品画的同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在美术创作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艺术表现与创作环节中,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比如,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模块教学中,教师因地制宜的选取自然界的材料进行开发和教学实践,并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充分挖掘潜能,从环保和废旧物品再利用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取之自然、表现自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传承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在制作与创意表现的过程中体会材料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创意带来的独特魅力,享受作品带来的成就感的同时,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数次书画比赛中,较多的参赛选手表现突出,他们展现的作品既表现出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体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还表现出强烈的创造精神,使中国的艺术充满活力 [[5] 陈红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2020,000(007):96-96.">5]

结语

艺术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重视的人的基本素养之一,美术学科是培养审美素养和感性素养的主要阵地。一个人的感性素养将影响他一生的生活质量。寻找美的正确打开方式,培养审美素养,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美术教学既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育充分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又能在鉴赏和实践过程中尊重美术的多元性,和鉴赏者、创作者的个性特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反应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当继续探索实践,更多的探索能够将高中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的教学策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术学科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