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解---《边城》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3-24
 

一、《边城》专题讲解

1999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著作——《边城》。

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另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故事梗概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遇到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心事的,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再没有响起。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的死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内疚,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人物形象

1翠翠形象翠翠是《边城》的灵魂所在,也是湘西人与俱来的人性美的集中体现,她是作者的梦,是作者千方百计构建的“人性小庙”的守护者。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殉情自杀。翠翠由爷爷扶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恋。文中的翠翠已是13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开始萌动。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歌声,沉默了许久许久。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茶峒这个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无瑕的人性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翠翠,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纯朴和美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边城》中对翠翠的描述。这个形象与一条渡船,再加上一条清翠的河流、优美的自然景物和湘西的人性美,就构成了湘西文化图景,而翠翠就是湘西文化的象征。翠翠的爷爷则是湘西古老苗族文化的象征,“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翠翠就是与他相依为命长大的,受着他的深刻的影响。当然翠翠也不仅仅是受爷爷一个人的影响长大的,渡船每天都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外面的汉族文明也在影响着她,翠翠生长在文化的夹缝中,集聚了各种文化因子。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本质。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的。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翠翠的自身经历同样勾起了我们对于湘西文明的感伤和同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翠翠没有选择爷爷,也没有得到天保,对傩送的爱慕又只能归于等待,在多种文明的夹缝中,翠翠这棵嫩苗能健康生长吗?这一切没有了之后,翠翠该如何呢?是嫁人,还是像爷爷一样,守着渡船一辈子,在某个风雨之夜死去,终生不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湘西的苗族文明被破解之后,人们不再纯朴,人性不再那么美好,翠翠最终无法维持生活,沦为妓女,或者很早就死去。这是沈从文留给我们的思考,同样也是他对于湘西苗族文明的归宿问题留给我们的思考。

2、傩送的形象。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很强的青年。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3天保的形象。天保性豪爽慷慨的青年。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4爷爷的形象。他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爷爷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作品中的天保和傩送两个人物形象都有理想化的特征。而其他的人物也是一样,在《边城》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坏人,他们都是没有歹念的。他们都本分地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比如,船总顺顺有财却不吝财,正直平和,即使是对待牵连两个儿子不幸的人也慷慨收留。这里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封建枷锁,悲从美中缓缓地流淌出来,让人目不忍视!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笑,在一种爱憎得失之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乍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糊涂一点罢了。”——沈从文

【艺术特色】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之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结尾更具有余味袅袅的牧歌情韵。

作品主旨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红尘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正因为这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沈从文一方面十分眷恋和神往湘西那种原始古朴的美,那种和谐没有功利冲突的人性美,然而现实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湘西在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人性的阴暗面和世俗物质化的趋势使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背离了圆满而走向了反叛。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沈从文没有如同废名式地从对人生的绝望走向厌世,也没有如同鲁迅式地走向决绝的反传统主义。他所寻觅的,是存在于前现代文明中的具有共有价值的因子,并希望让他笔下的人物正直热情,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梦里,以实现民族品德的重造。

 

【课后思考】

1、二十一年前的510日,沈从文先生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请你简要地谈谈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理想。

 

2、小说《边城》中多处写到唱歌请你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述,春秋时楚人卞和三献荆山之玉,不仅不被人慧识理解,空怀美玉,困守孤独,反而累遭刖足之酷刑,枉受欺君欺世之罪名。两千多年后和氏璧这个凄美的传奇再度上演,又一个楚人沈从文向世人走来,他因为缔造和坚守他的《边城》之美而孤独一生。随着现代进程的发展,那令曾有“一代天才”之誉的沈从文甘愿因此而孤独终生的“落伍”的美,那让一向温和的“乡下人”作家因此而具有无畏的勇气和疯狂甚至自毁的冲动的边城茶峒,正从围城中闯出,闯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正如金介甫所坚信的那样,沈从文的《边城》“像屈原的《离骚》和整个属于他或他那学派的楚辞一样,必将永世长存”。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小说中的几个情节,认真揣摩,品味《边城》中表现了哪些形式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它们的。

 

解答

1

沈从文反感现代商业文明对于乡村的侵蚀和腐败,对于乡土自然人性的赞颂和对于城市病态文明的批判形成了他作品的基本结构,同时也鲜明地规范了沈从文创作的两种风格:一种是对于乡村的牧歌式的绘画风格的抒情小说,一种是对于城市文明病态的批判揶揄的讽刺小说。这一点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里说得异常明白: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

文学理用具体的文字表现生命人生人性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我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他在《〈看虹摘星录〉后记》中宣称: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他借用王尔德的话说:文学之美妙,即在能使不能生存的人物能生存。沈从文反对将文学作为工具,但是他又极端迷信文学这种工具的社会作用,梦想着以小说为工具进行经典的重造,并且相信一切由庸俗腐败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去摧毁重建。(《长庚》)他明确提出用小说进行民族品德的重造(《〈长河〉题记》)。

 

2

小说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小说处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

情节上的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这里就照应了前面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这个情节还与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小说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思想内容的表达。前面写祖父讲翠翠父母的相恋之歌,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祖父。又如后面写翠翠爱听不知谁唱的歌,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

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哥哥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故事是在这歌声里不断向前发展

 

3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绿水

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样是舒缓的语气,轻柔的文字,同样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又如天快黑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认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②情美:

 ⑴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沈从文写翠翠的精彩之处,便是以其特有的诗性笔触,捕捉并描摹出一个山野少女灵动微妙的神思流露,轻而且细,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对爱的向往。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细腻的人生、人性,只有沈从文能如此深细而精微地表达,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李商隐:春心莫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对爱的神往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对爷爷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更有深深的依恋。爷爷对翠翠关爱的具体表现: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边民纯朴的风情

唱歌求爱的美好风俗大佬、二佬的君子风度”,二佬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人美:

可以抓住典型对话段,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