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音乐教育应当将课程核心理念定位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这就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美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就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现状来看,明显的偏重智育,并没有给予美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在构建音乐鉴赏课程过程中,应当给予美誉足够的关注,引导学生们对音乐美更好的认知、体会、理解和内化,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美育功能及理念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美育功能是较为突出的。第一,音乐自身就带有突出的内容美和韵律美,学生们处于优美的音乐氛围之中,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对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有着促进作用。第二,相较于其他课程,音乐的趣味性也较为明显,教育工作者将美育教育融入到音乐鉴赏课中,能够对学生审美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并在生活中得以体现。而这种美感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的,带有持久性特点,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够产生长久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针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展开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只是让学生们掌握音乐知识,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在鉴赏音乐时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绪进行培养,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总地来说,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构建应当将目标定位于“返美”。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现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存在。就音乐课程标准视角来看,强调设计课程理念应当接轨世界,有着多样化的要求。但是就近些年来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鉴赏课上都是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并没有考虑课堂的音乐性和学生审美意识、情绪和能力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以教育素材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绪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们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习惯,进而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育。
高中教育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又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高中音乐鉴赏课应当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文化修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方面。《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教学应当始终遵循以美育人审美性的理念,对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进行发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是将课本知识内容作为终极目标,只是让学生们掌握书本上的音乐知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没有有效的将美育融入到课堂之中。
三、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构建
(一)关注课前导入,激发鉴赏兴趣
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来说,学习兴趣可以看作是先导性的因素。只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鉴赏课教育教学中来,学生们才能够更好的吸收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当前智育化教学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鉴赏音乐被教师的分析音乐内涵所取代,继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教育工作者可若悬河着谈论着音乐之美,但是学生们对这种美却没有丝毫的感受,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学生逆反感出现。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来,让学生们对音乐之美进行真正的感知。为了对学生鉴赏兴趣进行激发,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导入环节做足功夫,可以以故事、视频、画面的方式进行导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们对音乐中所包含的美和内容进行更好的感知,比如说《红灯记》中的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教学内容,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对相应的视频进行播放,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乐曲的内涵。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辅助相映的音乐,引导学生们对乐曲的美进行真切的感受,也可以进行多次播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乐曲得以强化。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基于学生的选择对乐曲进行选取,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假如说学生所选取的曲目美感不足,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尽量给予大部分学生的意见足够的尊重,引导学生们对于乐曲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保障音乐鉴赏课的有效展开,更好的实施美育教育。
(二)关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当前,新课改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学段深入推进,强调各学科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高中音乐鉴赏构建的核心目标也应当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但是智育化对当前的音乐教学产生着很大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展开音乐教育教学时仍然发挥住主导性,对课堂的每一个部分都严格掌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并没有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相应的也无法达成音乐鉴赏课的美育目标。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体现出来。小组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有效手段,第一,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们画成各个小组,比如说国外音乐组、流行音乐组、民乐组、古典乐组等等,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基于乐器类型进行划分。教育工作者以学生的小组实施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们对乐曲所蕴藏的情感进行讨论,另外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曲目,并对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这对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着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影响性。
(三)反复聆听选段,强化美感体验
对于音乐鉴赏课来说,聆听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中能否有效的聆听直接关乎到课堂的实效性,也对美育的实施有着很大影响。但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聆听乐曲这一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引导学生们对乐曲聆听一两遍,很难将乐曲的内在情感把握住。比如说,学生在初听乐曲时能够以乐曲的节奏、音高、音色对音乐是否好听进行判断,但是带有明显的模糊性,需要深入的进行聆听。学生在听第三遍之后就能对乐曲所蕴含的情感和基调有所感受,对乐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传统的反复聆听就是时间浪费这样的理念,应当在音乐鉴赏中对一些音乐著名的曲段进行反复播放,引导学生融入到乐曲之中,这样才会对乐曲的精神情感进行体验。总地来说,反复聆听是学生音乐美感得以升华的关键要素,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累积。在经过反复聆听之后,美感就会有所增强。教育工作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曲目所蕴含的情感,了解主人公渴望爱情的心里,就应当多次为学生们播放曲目。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曲目并升华美感。
(四)内化音乐情感,生成健全人格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音乐鉴赏课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兼具德育、美育、智育三种功能,从表面上看三种功能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却是彼此贯通的。德育、美育的基础是智育,而智育又衍生出了德育和美育。基于更高层次来看,德育和美育又是互相融合和渗透的。鉴于此,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构建应当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实施音乐鉴赏课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们积极吸收音乐中的情感,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情感的内化特点有两方面:首先是长期性,相较于学习音乐知识,内化音乐情感有着很大差别,这一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甚至能关乎到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学习。其次,它带有隐藏性特点,音乐情感隐蔽性较为明显,都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来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了让学生们形成更好的对音乐情感进行内化,健全人格,对音乐的美进行领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运用,比如说教育工作者在讲授钢琴《音乐的奇葩》.“爱之梦”这一课程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畅想。然后过程中教师辅助语言来描述意境。同时对“爱之梦”这一曲目进行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说道“同学们,想象一下,现在正和自己喜欢的人在赏月,安静的夜晚,彼此依偎着对方”。通过这样的意境,能够引导学生们对音乐所蕴含的深层的情感进行更好的体会,进而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用到学生们更好的对音乐情感进行内化。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