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专题讲解
【作家作品】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巴金”是他1929年发表处女作《灭亡》时用的笔名。从1928年到1949年,他先后创作了中长篇小说十八部,短篇小说集十二部,散文随笔集十六部,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此外,他还有大量翻译作品,为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积极投身到新的生活与创作中,他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同时也以自己那支表现旧社会黑暗与痛苦的笔讴歌了新中国的光明与欢乐。“文革”中,巴金被划为反革命分子,被关过牛棚和抄过家。1986年8月,年过八旬的巴金写完了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随想录》,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个人反省。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种习惯说法——“鲁郭茅,巴老曹”,将巴金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等重量级作家并称。
巴金在国际上的声望也是巨大的。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美国还将《家》搬上了舞台。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巴金国际荣誉奖。(巴金是东方作家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巴金法国最高荣誉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赞誉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巴金作品的热诚和激情更沁合浪漫的法国人,《寒夜》、《家》、《憩园》都是风靡法国的畅销书。法国作家团体和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还两次提名巴金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84年在东京国际笔会上,巴金成为“激动人心的中心”,东道主在大会开幕式上称巴金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豪”。同年,香港大学又授予巴金荣誉博士的称号。
【作品主旨】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批判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和“要为一代青年呼吁”的写作目的。
小说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家长专制的家庭制度以及一套陈旧迂腐的道德规范。从表面看,高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这个大家族中处处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维护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
不仅如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还加紧了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地拆散了,最终,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鸣凤、婉儿等也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但是,受“五四”反封建巨浪影响的青年觉慧等终于觉醒了,他们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同时也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并最终真正敲响了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人物形象】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典型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下面重点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其形象的意义。
一.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他最早觉醒过来,痛苦地感到家是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做高老太爷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隐忍,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地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编辑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篾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达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最后愤然离家出走。
但觉惠又是单纯幼稚的。他对封建势力吃人的本质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于新思潮的理解比较肤浅,他的反抗也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湖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但又无能为力。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还是不能自已地痛哭了。
作家塑造这个形象,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有人说,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家年轻时的真实写照,寄托了作家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2.觉新 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能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明白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却又是怯于抗争的“多余人”。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和陈旧腐朽的意识,将他牢牢缚上了十字架。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 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虽然他深爱妻子瑞珏,虽然他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他也仅仅是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最后还是屈服于习惯势力,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让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家”对于觉新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重负和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他理论上接受一些新思潮,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妥协屈从于专制和压迫;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觉新是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常常陷于思想与行动矛盾的极度痛苦中,他清醒而又懦弱、不断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作家对觉新是同情之中充满批判的。
3.高老太爷 封建家长的代表、封建专制的象征。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专横、冷酷与残忍。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靠专制建立起自己在“家”这个王国中的绝对权威,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人们也乐意利用这个专制的偶像来为腐朽与罪恶的封建制度作粉饰,高家主人们嘴边常挂着“这是老太爷的意思”的口头禅,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推出“高老太爷”这块招牌并可以通行无阻。他把觉惠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鸣凤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迫使鸣凤投湖自杀。
高老太爷的另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的注脚。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化身,所以他的荣盛与衰败也就是封建制度本身的盛衰。当封建制度岌岌可危时,高老太爷的专制、权威、招牌便都不足以挽救这个制度内部的腐烂与日趋衰败的前途。他能在表面上打儿子,斥责媳妇,靠发脾气来震慑家奴,但他无法驱除徘徊在心灵上的一种末世的失落感。作品中,高老太爷的死是颇有象征意义的: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警钟。
4.小说中的几位女性
《家》还刻画了一群形象生动而特色鲜明的女性,如纯洁、刚烈敢于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珏等。这三位女性的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作家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并试图通过塑造琴这个形象,唤醒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艺术特色】
《家》是一部充分代表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整个小说激情充溢、朴实明快,抒情与写实相结合,平凡的小事中展示了社会重大问题。下面从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结构特点 《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惠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感情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展示高公馆由衰而亡的过程。作品围绕主题思想,采用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并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全书人物众多,事情繁杂,但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特点。
二.语言风格 《家》的语言独具魅力,体现了巴金作品“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家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家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三.人物形象塑造 《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侧重凸显人物的主导性格,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在情感。
首先,《家》善于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家》中的矛盾斗争,是新旧力量的激烈较量,是封建势力和青年人之间的压迫和反压迫的冲突,是大家庭内部的倾轧争斗,正是随着这些较量、冲突、争斗的发生与发展,人物性格得到了显现。觉新逆来顺受、作揖忍让的性格,是在封建势力对他的命运的一次次打击、他的爱情可求不可得的悲剧性冲突中展现的。(比如,作品通过描写觉新与堂妹一起踢毽子的普通动作,揭示了这个被生活压扁了的人物,是如何用遗忘来求得自我解脱的悲愤心情。)觉惠的叛逆性格,也表现在他一系列的语言行动中。(……)
其次,《家》善于通过情节的演变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小说中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彻底的反叛封建专制的态度。觉惠、觉民、琴等人都曾经对封建家长有过幻想,面对高压,时时表现出退让和无可奈何;但随着希望的一个个破灭、被压迫者一次次的牺牲,以及对先进思想的一层层接受,他们的反抗也一天天坚定起来。例如觉惠,在开始时他只是看不惯奴隶式的封建教化,因而虽敢于撕毁腐蚀青少年心灵的《刘芷唐先生教孝戒淫浅训》,却不敢违抗老太爷关他的禁闭;但后来眼看着鸣凤和瑞珏等在旧势力压迫下一个个悲惨死去,他极为震动,因而逐步看清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渐渐形成了与封建制度和礼教斗争的勇气,最终毫不犹豫地唾弃了这个大家庭。
第三,《家》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从而凸现其复杂的性格。觉惠在被老太爷关禁闭期间,写了一篇日记,通过日记的心理表白,描绘了自己身处“沙漠”般、“狭小的笼”般的家庭中,渴望追求火热的生活、痛恨封建礼教的内心世界。鸣凤被高老太爷送给60岁的冯乐山作妾,她求告无门,决意以死抗争;她在投湖自杀前的内心独白,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
凡此种种塑造人物的艺术特点,使得《家》中的人物个性虽不复杂,但个性却很鲜明,呼之欲出;使读者不由得不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悲鸣、愤怒、痛苦。
【精彩篇章推荐】
1.“鸣凤投湖”(第26节) 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此段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
2.“克定受罚”(第33节) 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风波”(第34节) 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读来痛快淋漓。
4. “血光之灾”(第36,37节) 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总结】
巴金的《家》写的是二十世纪20年代的生活,如今时代已前行了八十多年,社会审美心理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趋势。今天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应当带着一种历史感,尽可能理解小说所表现的那种时代背景;同时,我们会发现像巴金小说所体现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那种积极的使命感、那种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的精神,正是当今乃至今后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巴金的小说对当代青年仍有积极意义,阅读它,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另一种有激情有价值的青春。
《家》属于青春型的写作,巴金忘情地投入他所构设的青年文学世界,那种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醒年轻人共鸣的。巴金的早期作品包括《家》在内,不属于那种可以反复推敲细读的作品,但其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很能抓住读者的心。巴金主要是为青年写作,他是永远属于青年的。
【思考与练习】
1.《家》中对觉惠在鸣凤死后的“梦境”描写,洋洋洒洒有几千字。请你用200左右的文字对此进行赏析。
2.你是如何理解《家》所表现的觉惠和高老太爷之间的矛盾的?
3.有人说“家”所有女性中,瑞珏是作家心中“完美的女性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内容作答。
【参考答案】
1.运用梦境、幻觉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特色,是《家》中常用的手法。鸣凤死后,觉惠梦见她找到了一个有钱的父亲,成了阔小姐——他们终于“平等”了,可以一起游玩谈恋爱了;但后来他们又被鸣凤的“父亲”追赶着,风浪中被冲散了。这个梦境,写出了觉惠对鸣凤刻骨铭心的怀念,表现了他叛逆的性格,也表露了他对现实中封建礼教的压迫所感到的无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2.觉惠和高老太爷之间的矛盾,是反封建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冲突,尖锐而不可调和。但这场冲突又是发生在大家庭内部,是祖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天然的血缘联系和亲情必然反映矛盾冲突过程中。于是,在觉惠和老太爷的剧烈斗争中,又混合了爱和恨、同情怜悯与厌恶仇恨、勇敢和畏惧、尊敬和鄙弃等复杂的感情。这些交织着的感情纠葛,使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更显得层次丰富、绚丽多彩、动人心魄,也给相对平面化的人物性格增添了立体感。
3.同意。瑞珏出身名门,会画画,能下棋,性格温柔,为人大方。高家用“拈阄”的方式选中她做长房孙媳,丈夫觉新脾气好,与她很投合,爱情生活充满了幸福,使周围的人都羡慕。她体贴丈夫,对别人也是一面孔的温和、满眼的善意,小叔小姑喜欢她,“下人”尊敬她,她是高公馆的贤妻良母,孝媳淑女。但封建的婚姻给她出了个难题,她以真诚的态度,设身处地为丈夫和梅着想,不怨丈夫,不妒梅,且以体贴、谅解和自责沟通梅的心,和梅像亲姐妹一样互诉衷肠:一个女性应有的善良温柔和纯真情操都集中体现在她的身上。可她依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迫害:高家以避免高老太爷的亡灵受到“血光之灾”为由,强迫她出城生产,导致其难产而死。如此美好的女性却被封建礼教毁灭了,更使人们对毁灭她的制度产生强烈的谴责。
(说不同意也可以,但要能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