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四 世界古代史
古代希腊罗马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8—公元9世纪)
——西方文明的源头
[阶段特征]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整体感知]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上: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文化上: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其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思想科技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思想开放、生活时尚、竞争意识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
基础知识梳理
时间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 |
三者关系 |
古代希腊(公元 前8世纪~公 元前4世纪) |
①希腊城邦,小国寡民 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③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
①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工商业发达 ③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 |
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等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
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和工商业发展,使小国寡民的城邦形成,以公民为主体的雅典民主政治不断改革完善,有利于希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
古代罗马(公 元前6世纪~ 公元6世纪) |
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③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①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 |
①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 ②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的重要思想成就 |
古罗马通过扩张征服、建立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形成了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
线索1 雅典民主——从城邦星罗棋布到雅典民主独领风骚
1.形成环境
地理环境 |
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 |
经济环境 |
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 |
政治环境 |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
人文环境 |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
2.发展历程
奠基 |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确立 |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使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
顶峰 |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
3.民主机构
机构 |
产生方式或资格 |
主要职责 |
性质或地位 |
公民大会 |
全体公民参加 |
决定内政、外交、战争、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
五百人议事会 |
抽签产生 |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 |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 |
陪审法庭 |
抽签产生 |
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并参与立法 |
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评价
积极影响 |
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主要弊端 |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 |
[深化历史理解]
1.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
从机制上看 |
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机构有力地保障了民主的实施 |
从公民权利上看 |
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从方式上看 |
制定了一整套辩论的章法来保证辩论的实施;克利斯提尼还创立了“陶片放逐法” |
从物质上看 |
通过发放公职津贴等方法鼓励公民参政 |
2.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特征
(1)民主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公民剥削和压迫非公民的工具。
(2)基本特征: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人人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3.雅典的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比较
|
雅典 |
中国 |
积极作用 |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 |
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组织和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有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统一;封建文化的长期领先,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消极影响 |
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分散,易产生“多数暴政”,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
认识:文明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各国国情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用现代民主的标准求全责备。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关系
(1)区别
①民主运作方式:古代雅典属于直接民主,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
②范围:在适用范围、制约机制、管理机制、运作程序等方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比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更广泛和完善。
(2)联系:雅典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渊源,具体表现在: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
轮番执政 |
选举制的起源 |
人民主权 |
“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
五百人议事会规定任期 |
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起源 |
五百人议事会按选区内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
线索2 罗马法律——从共和时代治“公民”到帝国时代治“万民”
时期 |
发展历程 |
共和国时期 |
起源——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主要存在于王政时期和共和国早期 (2)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
帝国时期 |
发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万民法: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
东罗马帝国时期 |
完成——编订《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线索3 人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时期 |
发展历程 |
起源 阶段 (公元 前5 世纪~ 公元前 4世纪) |
从“神”到“人”——希腊人文主义的觉醒 (1)智者学派: ①研究对象:人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 ②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其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①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强调智慧和品德 ②亚里士多德:主要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创立逻辑学,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深化历史理解]
1.深度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1)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三个内涵:人性,即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即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2)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3)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过程。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导航灯。
[深化历史理解]
1.罗马法中的和谐因素
(1)内容详尽的罗马法,既有利于法官依法处理社会纠纷,也有利于公民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2)在罗马,并非各种纠纷都要上诉以寻求法官的判决,罗马法特别强调当事人和解的重要性,并力倡矛盾双方的当事人进行和解,从而减少诉讼案件并促进社会矛盾的缓和。
2.罗马法内容、基本原则的历史遗产
罗马法的内容或原则 |
对后世的影响 |
陪审制度 |
仍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
保护人制度 |
现代各国的律师制度几乎都源于罗马法 |
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想 |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 |
罗马法关于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 |
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法国《民法典》中有关物权和债权的部分,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 |
“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 |
资产阶级对此继承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确认“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 |
3.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而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模块五 世界近代史
一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
——工业文明的曙光
[阶段特征]
从新航路开辟前后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代议制的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分别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为工业文明准备了条件。
[整体感知]
1.政治上: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类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上: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由此欧洲封建制度迅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
3.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下,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二 近代后期的世界(18—20世纪初)
——工业文明的到来
[阶段特征]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整体感知]
1.经济上:18世纪中期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在科技发明带动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上: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颁布了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尝试。
3.文化上:在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19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民族乐派音乐形成,美术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音乐流派层出不穷,美术领域风格多样。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梳理知识
阶段 |
时间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 |
三者关系 |
工场手工业阶段 |
14~18世纪 |
英、美率先确立民主政治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建立 |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先后兴起,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英、美等国确立 |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阶段 |
时间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 |
三者关系 |
工业 革命 |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 |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蒸汽机、火车、轮船 |
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经典力学、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
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美列强加紧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与争夺。工业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壮大了资产阶级统治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
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和1875年宪法、巴黎公社 |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世界市场完全形成、汽车、电话 |
量子论、相对论、现实主义文学、电影艺术 |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一统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阶段 |
时间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 |
三者关系 |
两次 世界 大战 之间 |
1914~ 1945年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
列宁主义诞生、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画派 |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争并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斯大林模式”形成,现代主义文艺兴起 |
从1945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阶段 |
时间 |
政治领域 |
经济领域 |
文化领域 |
三者关系 |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
二战后 初期到 50年代 |
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分裂、朝鲜战争 |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电视大规模普及,互联网产生 |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大动荡和大变革,使现代主义文学兴盛,影视艺术发展迅速 |
20世纪 60~70 年代 |
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 |
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
20世纪 80年代 至今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动荡并存 |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贸易组织 |
线索1 英美政制——君主立宪“统而不治”,联邦共和“三权分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时期 |
发展历程 |
1688年 |
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 (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厉行专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2)内容: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3)意义: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1689年 |
《权利法案》颁布——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 (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 (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意义: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
18世纪初 |
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1)背景:国王有在宫中召集大臣等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2)内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3)意义:内阁逐渐成为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领导者 |
19世纪中期 |
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时期 |
发展历程 |
1787年 |
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 (1)背景: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影响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统一 (2)内容: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 (3)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
19世纪 以后 |
两党制——完善 (1)特点:民主党、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2)意义:美国两党制在推进美国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深化历史理解]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2)国王角度: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议会角度: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4)内阁角度: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首相角度: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英美两国的制度创新
(1)英国: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包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
(2)美国: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分权制衡。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3.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西方分权制衡的基本原则。
(2)形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重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不仅有利于保证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而且有利于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对于抑制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线索4 法德政制——法美“共和”各具特色,德英“立宪”亦有不同
[理清发展线索]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时期 |
发展历程 |
1789~ 1870年 |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曲折反复 (1)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4)1848年,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不久他发动政变,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 (1)确立: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微弱优势通过宪法法案,史称“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概述: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由议会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议会 (3)意义:在法律上确认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时期 |
发展历程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德国统一——前提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突飞猛进,但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3)意义: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态;推动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 |
1871年 |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 (1)概述: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2)意义: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
[深化历史理解]
1.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1)长期性、曲折性:
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
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经济上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快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
政治上 |
与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保守,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最终使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德国的民族崛起严重受挫 |
外交上 |
德国周围强国林立,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都高度警惕德国的崛起,德国力图突破大国的封锁,开始争夺海外市场 |
科技上 |
德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物理学方面成就突出 |
文化上 |
哲学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
3.近代德国民主脆弱的原因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1)原因:
①德国统一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后,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资产阶级不敢也不愿行使对皇权的制约与监督权,在涉及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问题上经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2)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①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②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