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诗歌鉴赏—四类技巧 精准理解(二)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1-11-16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导学案

诗歌鉴赏—四类技巧 精准理解(二)

研制人:许仕云      审核人:周娟娟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11.16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一、素养导航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复习时需要构建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在训练中针对判断、分析两大环节用力。

二、内容导学

(一)表达方式

1.描写

类型

简释

观察角度的变化

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明暗角度。

多感觉的结合

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指直接表现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动静结合

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工笔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细节描写

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2.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借物抒情

通过描写某物来表明心迹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感悟。

借事抒情

用现实之事来抒发感情,多为叙事诗。

借古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抒发感情,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

借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二)结构技巧

1.思路结构特点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2.具体结构技巧

特点

效果

巧设线索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

抑扬结合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伏笔铺垫

伏笔:为下文行文所做的准备,常常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铺垫。

首尾照应

指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三、典例导引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鉴赏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提升导练(约30分钟+1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宋]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  ①王逢原为王安石莫逆之交。嘉祐四年(1059)秋,王逢原去世,年仅二十八岁。第二年,王安石作诗三首悼念。②出自《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质”原指箭靶,这里比喻相契的知己。

中间两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年少,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注  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这两句诗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山居即事

[明]王廷陈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注  鹿门: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东汉庞德公曾携妻隐居于此。

试赏析本诗运用的抒情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请任选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