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究为什么同样的伤口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血流不止、有的能很快凝固的原因就需要先了解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又由约90%的水和超过100多种溶质所组成,血浆溶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等。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胚胎发育早期,造血的部位为卵黄囊;胚胎发育5个月后,变由红骨髓造血;成年人则变为脊椎骨、肋骨、肱骨和长骨近端的骨骺。所有的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常男性血液中红细胞数为450万~550万个/立方毫米,女性为380万~460万个/立方毫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与红细胞不同,白细胞含有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器,一般成年人的白细胞数在4000~10000个/μL血液范围内变动,白细胞的数量会随不同生理状态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波动,例如在运动、失血及炎症的情况下,白细胞数量均会增加,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抵抗病毒、细菌、微生物、毒素和肿瘤细胞等病原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一类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裂解后脱离下来的小块细胞碎片,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体细胞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5万~45万/μL血液。
血小板的功能与本文的主题就密切相关了。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血凝时产生的大量血凝块主要来自血小板。当血管损伤使血管内皮下组织直接与血液接触时,血小板的磷脂表面吸附的各种凝血因子(能促使促使局部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减慢血流、促进止血,起到增强和放大凝血的作用)激活基因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可逆的)从而使血小板被激活并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表现为体积膨胀,形成棘状突起,并立即粘附到损伤处的胶原纤维上。
其实机体还抗凝系统,与血凝系统相互拮抗。因为在正常血管中,少度、轻微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正是由于血管中存在纤溶酶,可使血凝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楚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纤维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如果纤溶过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因此纤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并不是所有的血小板均会参加血液凝固,没有参加血液凝固的血小板在血中的寿命为5~10天,然后在肝和脾中吞噬破快。
因此同样的伤口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血流不止是凝血系统出现了障碍,很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太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