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 在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决定这一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
A. 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B.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 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D. 原始人缺乏生产经验
2. 奴隶社会末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奴隶劳动中不能被广泛使用,奴隶主只让奴隶使用笨重的、不易被破坏的工具。这表明( )
A.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B. 奴隶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只能使用笨重的劳动工具
C. 在奴隶社会后期,已开始出现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
D. 奴隶可以支配部分生产资料
3.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相比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之所以能促进生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
①农民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有了自己的劳动工具
②农民阶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③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④农民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中反映的农民生存状况的根源是( )。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封建迷信思想的散布 D. 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④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6.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探讨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问题,并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将资本主义再生产描述为“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的运动过程。这表明,经济危机( )
①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是周期性爆发且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永远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促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和生产下降
④是因为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和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 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属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占有是雇佣工人从属关系的根源
③资本家支付高工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和奴隶社会的并无本质差别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唤醒了广大群众,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历史进程。时间上,他离我们远了,但他的形象却愈加高大,历史的车轮正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在前进,这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之所以伟大在于( )
①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③唯物史观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④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某班围绕“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以下四位同学的发言中,你认为回答最科学的是( )
A. 甲同学: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烈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B. 乙同学: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C. 丙同学: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D. 丁同学:因为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10.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列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革命斗争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没有带领人民走上复兴之路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③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1840年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革命 目的和对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党的八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 )
①规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共中央召开了为期36天的工作会议,本来是一次主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但突破原定议题,围绕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讨论了若干重大问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实现历史转折,作了充分的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下列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说法正确的有( )
①把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推进企业改革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
①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④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5. 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征程
②这使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③这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④这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7. 改革开放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这表明( )
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②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③改革开放的世界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
④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8.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发展时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下选项中理论主题和时代课题相一致的是( )
①邓小平理论:实现什么样 发展、怎样发展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9.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复兴之路,它用文化将历史与现在、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减少了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冲突,从而为沿线各国长期的合作与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共建“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20.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可见,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主要是看( )
A. 生产力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 经济基础是否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D. 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简答题
21.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某校高一(2)同学围绕“鉴古知今”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迈入文明门槛】
古老的亚非大陆,是世界上早期国家的发祥地。在北非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东亚的黄河等大河流域,形成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四大著名的古代奴隶制国家。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
(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为什么能使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理解“两个必然”】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是关于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百多年来《共产党宣言》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全球,改变世界。
(2)请运用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简要谈谈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理解。
22. 新中国的成立,让久为人欺的中国人,终于挺直了脊梁。更可歌可泣的是,我们不仅解除了危亡之忧,而且在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成了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有人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24. 阅读材料,下列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材料一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40年来,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经济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材料二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结合材料,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