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静女》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静女》是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诵读中的第一篇。《静女》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一、内容导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反映了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
二、素养导航
1.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三、问题导思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姝(shū) 俟(sì )隅(yú ) 踟躇(chí chú) 娈(luán ) 贻(yí)
炜(wěi) 说(yuè)怿( yì )女(rú) 归荑(kuì tí ) 洵(xún )
2.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要根据句子的大致意思来确定。
第一二句,读出着急的情味;第三四句,读出美好愿景的情味;第五六句读出充满细想,回味无穷的味道。同时,明确诗的特点:重章叠句、押韵。
3.通假字
静:爱:见:
说:女:归:
匪:
4.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静女
①娴静温婉美丽:“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②大胆开放: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③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不直接表达爱意,而是通过赠送“彤管”、“荑”来委婉地表达。
④活泼机灵,富有智慧。“爱而不见”。
男子
①有诚心
如约而至。
②有耐心、憨厚
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憨态可掬。
③痴情
面对姑娘的礼物,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
5.分析诗歌是如何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
表现手法:
(1)对比:“搔首踯躅”和“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2)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3)双关:“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赞美彤管的美丽,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4)顶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5)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6)重章叠句。
四、巩固练习(20分钟)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都是四言诗”错,太过于绝对。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答案】C 【解析】应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答案】C 【解析】说:通假“悦”愉悦,喜欢 女:通假“汝”,你,你的 喜欢你的美丽,为你的美丽感到愉悦。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答案】C 【解析】“都发生在同一天”错。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答案】D 【解析】“用借代的手法”错 。
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答案】①固定的“毕业”期限 ②考中者授予官职 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 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 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答案】D 【解析】: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五、拓展阅读(10分钟)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 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答案】D 【解析】D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
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答案】A 【解析】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答案】A 【解析】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
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答案】B 【解析】A项中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六、选做练习(20分钟)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 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B 【解析】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答案】A 【解析】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3.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内容将下联补写完整。要求下联含有“师说”二字。
上联: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
下联:。
【答案】参考示例: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 【解析】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作答此题时要考虑到对联的特点,还要兼顾到内容的合理性。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按正确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答:
【答案】①⑤②④③ 【解析】“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
。 期待你的进步。” 【答案】“不知礼,无以立也”,更何况面对的是生养你的父母?学习也常常由于“温故而知新”,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新宝藏【解析】这是一道根据语境填空的题目,注意内容要针对“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劝说要复习和尊敬父母,手法注意“引用”“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