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一课时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读书:目的和前提》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篇课文,这篇课文是黑塞写作的一篇文艺随笔。阅读这篇文章前,要通过搜集材料,了解黑塞的生平经历,了解到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一、内容导读
1.走近作者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2.背景展示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二、素养导航
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问题导思
【思考1】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明确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并概括其特点及作用。
明确(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
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3.应该怎样研读经典?
明确 研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
1.作者倡导怎样的读书观?又有何原因?
明确(1)作者倡导的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2)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明确 ①作者通过先讲道理后摆事实,进行了深入论证。
②首先,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③然后,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④最后,作者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① 对于图书,我们只要乐于寻找,敢于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要尊重自己的兴趣,依循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四、 巩固练习(15分钟)
1.明确字音
狭隘(ài) 跋涉(bá shè) 慰藉(jiè) 戕害(qiāng) 涉猎(shè) 卷帙(zhì)
一摞(luò) 纠葛(gé) 臻(zhē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大无畏:什么都不怕(指对于困难、艰险等)。
②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③别无他法:没有别的办法。
④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⑤大失所望: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⑥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⑦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把主旋律的宣传如果比成一粒药片,那么艺术性就是药片外面那层糖衣;糖衣做得不好,再好的药也让人难以下咽。
B. 《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
C. 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 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超过80%。
【答案】D【解析】A项,把“如果”提到句首;B项,“《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实践”搭配不当;C项,“对……被……”句式杂糅。
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②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④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佳境,也不为过。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C【解析】①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每一次的“变革”都与国家的命运相关,侧重的是“祸福”,故改成“休戚相关”更恰当。②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正确。③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不合语境,应改为“视而不见”。④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⑤臻于佳境:指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使用正确。⑥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使用正确。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C【解析】按照叙述先后顺序,“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中的“这”代指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因此④句应为第一句;①句“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紧跟着④句,引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则是概括性地指出对待它们的态度,这是由其影响决定的,⑤句应在①句之后;②⑥③句分别对应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分别具体叙述了我们应该对这三者的态度。故依次填入④①⑤②⑥③,与C项相符。
6.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
A. 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如有不当之处,请诸君发表薄见。
B. 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 他一生钻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答案】D【解析】A项,“薄见”指浅薄的见解,是自己谈自己的观点时说的,谦辞,用在此处不当;B项,“奉告”是敬辞,不能用来指他人告诉自己;C项,“久仰”,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用在同学们之间不合适。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跋频 领略 赤裸裸 B. 书藉 消磨 殊不知
C. 时髦 竞争 稀罕物 D. 遵徇 适口 敞开着
【答案】C【解析】A项,跋涉;B项,书籍;D项,遵循。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近日出版的上古神话作品《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客观地记叙了一个更加系统性的神话世界,并对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B. 让个税真正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起征点需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科学理性确定,让实际经济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C. 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D. 近两年来,不少大湾区青年工作机构以立足于深圳的科技优势和创新文化平台为基础搭建平台,使三地青年在共同探索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答案】C【解析】A项,搭配不当,“记叙”和“神话世界”搭配不当,可将“记叙”改为“描绘”。B项,语序不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语序不当,可改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D项,句式杂糅,“以……为基础”和“立足于……”两个句式杂糅,任意保留其一。
五、拓展阅读(1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在阅读作品之前先不要去看评论,因为如果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判断,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阅读,除了尊重直觉之外,就是要多读,博览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让它更有条理。当它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诗歌、小说、历史、传记——之后,撇开阅读,渴望在丰富多样、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辽阔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和情感包容了。真正的阅读,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他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受本能的牵引,要凭借自己所了解的一鳞半爪来创造一个整体——某个人物的画像、一个时代的勾勒、一种艺术创作理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读者的审美和感知力进行熏陶和滋养。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生命情怀,满脑子各种想法。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运动。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
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是我们出于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前来领取冠冕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伍尔芙《普通读者·怎样读一本书》,有删改)
乙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阅读过程中,你必须自己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②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因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
B.阅读是出于对世界、对作品的一种好奇心,也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C.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积极、主动,没有外力的推动,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阅读;读者越主动,效果越好。
D.电视等娱乐资讯也能起到动脑的作用,但外在的刺激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就会停止成长。
【答案】A【解析】“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有误,由甲文“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可知。
2.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是个热词,是种趋势。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①整体感知,明确主题。②注重局部,关注细部。③有理有据,注重思辨。④联系自我,思考价值。
3.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如何理解上帝对彼得说的“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这段话。
【答案】①阅读本身就是乐趣。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②阅读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六、选做练习
1.下面是某校学生会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世界读书日活动”有三个内容:①举办书评比赛(包括收集书评和书评评选);②举办世界读书日专题讲座(包括聘请演讲人、布置场地);③放映世界读书日精彩电影(包括选影片、联系放映事宜)。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框架图的意思。题中,所有的框架都在“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归属之下,然后分为“书评比赛”“世界读书日专题讲座”“世界读书日精彩电影”三个部分。组织答案时要符合这个关系。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答案】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我劝他要少而精
3.赫尔曼·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提到,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王佐良认为“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请简要谈谈自己的一段读书经历。(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有一年正月我去舅舅家拜年,趁舅舅外出喝酒未归之际,终于在舅舅的床顶上找到了整整一木箱书,我激动得心都快要蹦出来了。我挑选了好几本,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今古奇观》。虽然读起来很艰难,但根据上下文连猜带问,也基本能够看懂个大概。
每次从木箱里偷偷拿出几本藏在身上带回家,看完了便又借故去看望舅舅,趁舅舅不注意顺手牵羊再偷回几本。几年的功夫,我就将舅舅的藏书偷阅了一遍,有些好看的书还不止看过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