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预示着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就此拉开帷幕。
因为“双减政策”是国家层面制定的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因此对于各地方政府、教委、中学来说,必须要全力贯彻执行。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双减政策”与一部分学生家长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聚焦到学生个体就会发现,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极具学科创新潜质的学生,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他们的学习需求是很难被100%满足的。特别是在国家强力推动县域高中发展、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回归到县中,那么县中如何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当下,教育领域正处在一个多方博弈的局面中,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中学正处在核心位置: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和最重要的“阵地”,向上有政策和教委监管、领导,向下则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诉求,总的来看,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负增质要求
这是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对于学校、教师的根本要求。虽然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学生升学的诉求和竞争压力没有降低。因此,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
2、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此前,很多县域中学受到生源、师资、体系、经验方面的制约,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落在了省属、市属中学和一批新兴超级中学后面。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录取方式多元化,县中拔尖人才培养的短板再次被突显,一方面限制了优秀学生对于课程类型、难度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对于多元升学路径的选择。
3、健全教学场景
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中学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层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解惑”“温故”同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需要学校在重视授课环节的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层面。
4、优秀师资培养
教师是中学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差异关键在于教师。县中只有在外部不断补充优秀教师,在内部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支撑起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县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为解决这几个核心问题,各地中学, 尤其是县域中学可以从“做好课后延时服务”“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在组织形式和落地执行层面,则可以参照四川省德阳市、北京市东城区等由市(区)教委、教科院牵头,区域内多所中学联合培养的模式。
据悉,四川省德阳市教根据自身拔尖人才培养现状,由市科院牵头开展实施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旨在整合教育资源,借助优秀线上培训机构,形成一套完善的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升入国内双一流高校拓宽路径。
据德阳市教科院院长唐永富介绍,德阳2021级“强基计划”项目,以“多校联合购买教育服务”的形式开展,相关师资、课程及服务均由北京爱培优提供。由参与中学对优秀学苗进行选拔,依托爱培优名师直播教学、助教在线答疑、班主任线下伴学的“三师授课模式”,对不同学情、目标的学生采取分层、定向培养。
德阳中学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陈金钟表示:这种中学、机构联合的三师型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强基计划人才的培养从高一开始,不仅有利于构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中学积累宝贵的优秀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