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词义推断(学案)
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7年江苏《考试说明》)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解释加点字并说说你作此推断的依据。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赞成,同意)(语境)
2.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王充《论衡•自纪篇》,2017天津卷)(背诵)语境
3.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2017江苏卷)(卖)(联想)
4. 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浙江卷)(精深微妙)(联想)
5.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节选自《晏子春秋》,2016山东卷)(同“悦”,高兴)(通假)
6.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节选自《晋书·羊祜传》,2016上海卷)(往来)(语境)
7.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2015山东卷)(驻扎)(对称推断)
8. 象昇虽文士,善射,闲将略。(选自《明史·卢象昇传》,2015广东卷)(熟习)(通假)
9.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节选自《明史·韩文传》,2014新课标卷II)(救济)(通假)
10.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唐]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2014浙江卷)(称赞,赞美)(联想)
11. 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选自《庚初广志·记丐侠》),2014重庆卷)(台阶)(词性)
12.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欧阳文忠公集·偃虹堤记》2014北京卷)(担心、担忧)(对称推敲)
13.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明]张岳《张祖传》,2014福建卷)(约束)(词性)
14.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明]张岳《张祖传》,2014福建卷)(交付)(通假)
15.以屋名雪,讵不韪欤?([明]杜琼《雪屋记》,2014湖南卷)(正确)(造字法)
16.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2014江苏卷)(要求)(语境)
17. 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李翱《截冠雄鸡志》,2014江西卷)(较量)(通假)
18.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节选自《宋史·赵立传》2014辽宁卷)(钦佩)(通假)
19.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对称推敲)
20. 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苏轼《司马温公行状》10月10日小练)(买粮食)(造字法)
二、方法归纳
1.常用推断词意的方法
(1)
(2)
(3)
(4)
(5)
(6)
…………
三、解题思维导图
四、当堂检测训练
1.普通班练习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D
(2)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求皇帝分封诸位皇子(为藩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代并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够不错过时代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当时没有非议他的意见的,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同?只是世人以成败论是非罢了。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曹元首、陆机、刘颂,以及唐太宗时的魏征、李百药、颜师古,那以后还有刘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来,知道不用刑法措施,然而终究不能停止篡位弑君父的祸端。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2.实验班练习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 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1)运用本节课所掌握之方法,小组讨论拟一道实词字义考试题目。
(2)小组讨论命制一道翻译题,注明得分点。
【参考译文】
卢象昇,(浙江)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后来)贼寇逃回西山,围攻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象昇每次到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即便)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丢失马匹就步战。(有一次)追赶贼寇到悬崖,一个贼寇从山顶射中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战斗更加迅猛。贼寇惊骇逃走,互相告诫说:“遇到卢廉使(象昇)就会死,不可侵犯他。”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栏。(皇上)征召宣、大、山西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京护卫。赐给象昇尚方宝剑,督率天下的援兵。象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师。当时,杨嗣昌、高起潜主张议和。象昇知道了(这事),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万一发生不幸,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然而事情多为杨嗣昌、高起潜所阻挠(破坏)。上疏请求分派部队,就议定宣、大、山西三大帅归属象昇,关、宁各路归属起潜。象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分三路出兵……象昇带领残余的士兵,驻宿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起潜带领关、宁的部队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答应。(象昇的)部队到蒿水桥,遇到清兵。象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率右军,于是交战。第二天清晨,(敌人的)骑兵数万包围了三圈。象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自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象昇)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上中了四箭三刀,于是倒下。杨陆凯害怕敌众伤残他的尸体而伏在上面,背上带着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
卢弘文,是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卢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